《2012》和《阿凡达》在中国的成功,进一步让文艺范的好莱坞电影离中国市场
   越来越远,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的期待,完全变成了对特效大制作的迷恋

至于《阿凡达》国内公映日期贴近了奥斯卡颁奖前后,但是本片在国内的疯狂卖座,与它的“奥斯卡提名者”关系甚微。《阿凡达》在中国创纪录地上映112天, 拿下13.7亿票房,睥睨史上一切。不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它完败于《拆弹部队》,只牵走三个技术奖项,亦象征着技术至上时代里艺术的蜕化流变过程,这与 国人日趋下降的审美感无缝对接。或者说,国内观众与全世界共同见证了“天神下凡”,却只是商业的奇迹、猎奇感的胜利,仅此而已。

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奥斯卡系影片在中国走过的是一条高开低走的曲线。两片同是技术大导詹姆斯·卡梅隆的手笔,都引领了中国全民性的观影热 潮。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引进背景:前者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在政协会议上的大力褒扬和推荐,并以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身份来华上映,甚至片中裸体镜头 的全盘保留都被当时视为重要的艺术审美观突破。而《阿凡达》则是纯粹的年度商业大制作的出口作业。

  开放的早期,《阿甘正传》等影片进入中国,还有中美主事者们出于文化交流
的动机,但在愈演愈烈的电影商业化浪潮中,这些只是已经过去、不再泛起的涟漪

早年间,奥斯卡影片我们万众瞩目翘首以盼的精神食粮,一定意义上也是中美两国电影从业者互相默契、文化交流与商业回报兼顾的考虑,针对这类影片的放映,每 每引发的是主流媒体及舆论领域的文化讨论。但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观众和从业者都在逐渐改变,好莱坞影片的主流,变成了一系列高概念高科技的商业类型片 ——当然它们也不时获得奥斯卡的技术类提名——但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成就的那一类“奥斯卡”,开始逐渐地边缘化了。

下一页:奥斯卡照不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