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许多小事都包含大道理,此文是由学葫芦丝想到的,你可以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

      每个谱子,每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了解了这些故事,才能去把你的感情投入到演奏中。没有感情的演奏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演奏又怎么打动人呢?如同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很多教材上的语言都是闭门造车的废话,把这样没有意义的材料呈现给学生,怎么能引起留学生的兴趣呢?

      吹对单独的一个音符容易,但是把音放在一段整体的旋律中,赋予它生命和意义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音符,如同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个所谓的“知识点”:语音,词汇,句式…..不一而足。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点容易,要学会用,甚至带感情,有意识地去用,这就难了。

      “孰能生巧”,很多时候,一个音符吹不好的时候,放下一切杂念,专注地吹N遍,也就很好了。“练习”,永远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法宝。学葫芦丝是这样,学汉语又何尝不是?

      你把吹奏当任务,你会觉得那是一种挑战;你放平心态,把吹奏当玩一样,你会很享受,即使你吹得不好,你的内心也是轻松的,愉悦的。很多留学生学汉语学得好,就是抱着这种“玩”的心态。倒是我们很多教师,生生地把人家的这种学习文化给扑灭了。也难怪,应试教学下产生的教师,“苦学苦教”的烙印很难消去。

      “Never say never”,当初很多自己觉得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像吹“阿里郎”,我当时一看谱子就怕),经过努力都克服了。这个过程中,芳芳(我的葫芦丝老师)的鼓励很重要。学会鼓励,让学生克服恐惧,放手去做!

      我为什么要学习葫芦丝?因为它吸引着我!那我们又怎样去吸引学生呢?

      很多人知道《婚誓》很好听,在葫芦丝考级种,它也只是一个一级的曲子。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曲谱却包含了很多技巧。当初学吹这个曲子时,我每吹一段就要情不自禁地去想:这个地方该去加技巧了,手指要这样要这样。。。如此一类,很难专注在演奏本身,演奏的愉悦全无。后来干脆放弃了那些小技巧,先把音吹好。惊讶地发现,即便不加任何技巧,只是简单地把音吹好,这首曲子也很好听!最重要的是自己享受在其中。由此想到我们的汉语课堂上,或许有的时候,真的不该对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如某个音发不准了,某个词语用错了)太挑剔,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才最重要。技巧很重要,但有的时候,也没那么重要。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不要太在意自己至今学到了多少,更应该去关注自己还能学多少,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