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轻音节的发音, 你了解多少呢?此文就与你分享一下。在儒森汉语作对外汉语老师已经好几年了,班级里的学生一批批地都合格毕业了,这些年里在汉语课堂中我也摸索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拿发音来说,普通话的音变除“轻声”外,还有“上声音变”、“去声音变”以及“儿化”、“啊”的音变等等。

      “啊”、“一”、“不”的音变在词语朗读部分都不出现,在要求朗读的文章里虽然有,但情况不同。文章里的“啊”都有语音提示,不易出错;“一、不”在去声前念阳平从理论上讲也许学员并不清楚,但大多数人也不会读错,倘若不这样发音,在语感上就会感觉不对。

      同属于语流音变的轻声,反映出的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了。只要知道这个音节是轻声,学员就可以读得大致不错,因此,掌握读音规律并不困难。但由于汉语的书写符号不是汉语拼音,而是汉字,人们无法根据汉字字体来分辨是否读轻声。因此,在那些不区别语义的、无序的轻声音节掌握上,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以上的任何一种语流音变。

      比如:“学生”,按规定,这里的“生”应该念轻声。那么,“大学生”、“中学生”也属于“学生”中的一类,“生”应该也都念轻声了?事实上却不是,这里的“生”要念阴平,否则算错;但是,在“小学生”这个词语里,“生”则又成了既可念轻声、又可念阴平的两可音节了。那么,“留学生”的“生”该怎么念?是应念成有声调的?还是念轻声、抑或是两可的? <对外汉语教学>

      到底应该参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判定读音?

      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但即使是在使用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通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部分)的人群中,语音尚有不少差异,北方话中的其他三个方言片之间的语音差异就更大了。表现在轻声或轻读音节上应该也是同样的情况。况且,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轻声音节在现在的北京话里表现得也很混乱,有人念轻,有人不念轻,但从发展的总趋势看是越来越向不轻的方向发展。

      在对外汉语中作为必考标志,轻声音节在“词语朗读”上通常会出现4到5次,量当然不能算大。但由于有大量无序的轻声或轻读音节夹杂在每一次的测试中,所以应当好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