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戏剧化教学法不以学习戏剧本身为目的,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和手段,用来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这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随后逐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所认识,戏剧也被广泛应用到二语/外语教学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有教师开始了积极的尝试。比如说,戏剧化教学法被用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汉语期末考试中。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结合学过的课文自编自演《孔乙己在美国》。2011年11、1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中文的跨文化教学”(ARC Linkage)研究小组与墨尔本科林吾德学校(Collingwood College)合作,在该校8年级(大约14-15岁)的12个非母语生中进行了一次汉语的戏剧化教学实践,本文拟对这一教学实践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安排
这次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个学期,共进行了6周,每周共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直接参与这一教学实践的团队包括6位老师,其中有2位老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和戏剧辅导,有3位老师分别到小组中担任辅导员。另外还有2个母语背景的学生汉语水平较高,他们作为学生助理在小组中帮助非母语学生,或为因故不能来参加的学生演员作替补。每一次课前课后,团队的老师都就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了适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我们选择了电影《功夫熊猫》作为戏剧化教学的蓝本。老师们编写了剧本的初稿、教学计划和考评标准分发给学生,制作角色面具也是考评的项目之一。同时,由于戏剧化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读写能力的锻炼较少,我们根据剧情,设计了书面作业,让学生练习剧本中涉及的关键词,加深对剧情和文化内容的理解。12个学生被分为4组(全班共有4个女生,每个小组都分配1个女生),最调皮的几个男生分别分到不同的小组担任小组长。我们将《功夫熊猫》分为四幕,每一幕开始有一段英文旁白,介绍并衔接剧情,便于观众理解。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学生担任旁白。演出的时候,一位老师作为“提词者”站在舞台边,学生忘记台词的时候,可以稍加提醒。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
第1周 选择教学蓝本。这是戏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我们最初提议动画片《花木兰》《牛郎织女》和冒险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提议电影《功夫熊猫》的时候,学生反响热烈,看来学生们都十分喜爱这部电影,马上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我要演Po,我要演Po。”有的学生显然已经看过很多次,对一些关键的台词已是耳熟能详。学生的兴趣是能否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也是决定戏剧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决定用《功夫熊猫》。第一周除了选择蓝本而外,我们还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电影是英文对白,老师要求学生边看边记笔记,把电影中一些关键有趣的对话用中英文写下来。
第2周 剧本定型阶段。首先给学生分组,分配角色,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剧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试读剧本,对超过他们语言能力的对话,比如句子太长的、单词太难的或过于书面语化的地方进行修改。比如,有个句子是“就像乌龟所预言的,你就是龙战士”,学生发现“预言”很难发音,我们就把句子改为“就像乌龟所说的”。再比如,句子“你为本村带来了和平”,学生对“本村”的发音有困难,我们就将其改为“你为我们带来了和平”,更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更口语化。这个阶段,要求辅导员与各小组学生演员交流互动,帮助学生修改、选择适合的台词。
第3周 学习剧本阶段。剧本基本定型之后,这一周集中力量过语言关,辅导老师帮助学生逐字逐句搞清楚每个单词句子的含义,学习正确的发音,帮助学生理解剧本中涉及的相关文化内容。
第4周 练习剧本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台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发音准确,不仅要会说自己的台词,还要听懂其他角色的对话,注意各个角色之间的衔接和互动。两个母语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他们也是学生,因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来。比如,一个母语生建议,他说英文台词,外国学生说中文。然后,再由他来说中文,外国学生用英文翻译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演员理解句子的含义,又可以帮助记忆。试行下来很有效。
第5周 排练阶段。运用戏剧技巧“看剧本说台词”,要求学生尽量脱稿,看一眼剧本,记住尽量多的台词,然后,将目光移向同伴说台词。说台词的时候要与同伴保持目光的接触。重复这个过程,反复练习,直到记住为止。这个阶段比较辛苦,需要反复练习。由于对剧中角色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花功夫练习。在排练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一位老师对学生进行戏剧化元素的辅导,比如说把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和道具等加入表演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与观众的交流等。
第6周 演出阶段。我们进行了两次演出,观众都是小学生。选择小学生的考虑是不想用同龄、高年级的学生或成人观众给学生压力。小学生更多的是崇拜,而不是挑剔和嘲笑,学生演员会更有成就感。演出效果很好,小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学生演员比排练的时候认真、投入,全部都做到了脱稿表演。只有一个学生演员“卡壳”,“提词者”只提示了开头两个字,他就接上了。特别是平时调皮不爱完成作业的几个男生,学习很积极,其中一个还是全班第一个按时制作了面具的。
三、反思与总结
这个教学实践中出现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比如说,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蓝本。我们最初建议的蓝本动画片《花木兰》《牛郎织女》因为不能得到学生一致的拥护而放弃。《花木兰》和《牛郎织女》得到女学生的支持较多,《木乃伊》男同学很喜欢。但是,由于其题材内容超过学生年龄许可而放弃。由于八年级的学生汉语水平还很有限,这些故事主要是为语言和文化学习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语境。用于学生表演的剧本要经过老师撰写初稿,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既要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要在语言上略有挑战的同时贯穿有关的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及电影等为戏剧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蓝本,值得进一步探索开发利用。再比如,戏剧化教学实践为不同语言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中文课堂往往存在学生背景和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正如本教学案例所显示的,戏剧化教学法可以让母语生发挥其长处,与非母语生形成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互动学习和交流。还有,演出时观众的选择(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外校的还是本校的,会中文的还是不会中文的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和关系如何,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在我们宣布观众是小学生之后,排练的时候有一个调皮的男生就说,反正观众都是小学生,随便练练就行了。可见这批观众没有对这个学生的学习形成足够的压力,从而变成练习的动力。戏剧化教学实践中还有诸多有趣的课题,比如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戏剧化教学法的影响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能详述。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都需要自己去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