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浅谈少儿对外汉语趣味教学法的经验交流(二),可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 少儿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

(一) 听说为先,汉字教学为主

对于少儿来说,他们学习汉语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学校的要求或家长的意愿。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不能采用以往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从拼音或字词入手,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汉语很难学”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少儿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语音和句子入手,采用听说为先的方式,从会话开始,在会话训练中纠正其发音,掌握简单的拼音,让学生很快就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得到一种成就感。

对于汉字,我们可以从独体字入手,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演变,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读汉字,如:山、日、水等。尽量让汉字结合图形与图画,使方块字不再单调、复杂,而变得生动有趣。


(二) 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表明:九岁左右的儿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如果我们按一节课四十分钟计算,每个孩子一节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过一半。如果要求孩子长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容易产生疲劳,造成“费时低效”的后果。

所谓“静”,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包括讲解、领读等。“动”则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学习汉语,从视觉、听觉、语言等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知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表明: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5%,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所以,将看、听、说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的精力一张一弛,不用过长时间地集中精神,也不会因走神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 “情景”教学模式

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情”,一个是“境”。

“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少儿正处在情感发育的不完全时期,感情容易受到影响,行为更加受到情绪的左右。来到中国,在最初接触一位汉语教师时,学生很容易会注意到教师的教态、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很快就会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会直接影响到今后这门课的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就要尽量抓住这一“敏感时期”,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与人际交往一样,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意识到,良师也是益友。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延伸到对汉语学习的喜爱,乃至对中国的喜爱。

“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汉语的过程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各种“物”的手段,创造出一种活化的语言环境。如,运用图片、声音、试听、场景模拟等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感官形成语言刺激,使他们对汉语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师生在这种交际语言环境中达到最默契的状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 淡化语法知识,在反复的操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际

教学中应该淡化语法知识,在反复的操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际。少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有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加以理解,所以语法知识不能通过单纯的讲解来掌握,而要淡化语法知识,在对同一语法项目反复操练的基础上熟能生巧,不知不觉地学会使用。反复操练容易使人感到枯燥,我们可以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多种教学手段,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加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反复操练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会让他们觉得练习是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