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说起其孩子可能撒谎的问题,随后说了一件小事,由此引起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对孩子放权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这位5岁女儿的妈妈经常带孩子到外面玩,按照习惯回家后要求孩子去洗手,但自己却去忙自己的了。其后,这位妈妈发现,孩子着急去玩玩具等,明明忘了洗或没洗,而问她洗手了没有,孩子虽然回答洗了,但明显底气不足。

对于孩子这种撒谎行为,这位妈妈很为难,既不想当场揭穿孩子,伤害女孩子柔弱的自尊心,也不想就此坐视不管。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妈妈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许多孩子的撒谎行为,是父母“逼迫”孩子这样做的。道理也很简单,当孩子还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件事情,而后家长又怀疑孩子是否真的完成了,这明显是一种“钓鱼”执法。孩子知道坦承的结果,肯定是挨训或父母不高兴,而撒谎也许还有一条“生路”。

回到这位妈妈说的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来?
1、妈妈认为孩子已经会自己洗手;
2、妈妈认为孩子已经养成回家洗手的习惯;
3、妈妈希望孩子能自己独立做一些事情;
4、妈妈依然暗中观察孩子;
5、妈妈发现孩子忘记洗手,就故意问洗没洗;
6、妈妈希望孩子回答“没有洗”;

大家看到这里,是否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从上面的6条简单分析来看,其实是有矛盾存在的。当家长在孩子生活中,认为一些事情已经会做的时候,未必真的是养成一个习惯了,所以就算让孩子独立去做,但依然是放心不下。于是,暗中盯梢的情况就出现了,希望能在抓住孩子的小辫子的情况下,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到也不失为一种督促孩子的方法,只是孩子的社会性习得告诉他们,撒谎可能更有效地得到表扬。

学龄前的孩子,自制力发育还不完整,有时候由于注意力的问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通过生活经验能摸索出,父母让做的事情没有做,家长不是很不高兴地去督促,就是责骂和训斥。而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了,那一定是好孩子,父母不仅开心,还会给予奖励。所以,孩子对能看到过程和结果的事情,会比较诚实,也会按照要求去做,没有做能说没有做。但对一些孩子认为难以验证过程和结果的事情,根据利益和后果对比,就有选择了。

从习惯养成方面看,孩子的习惯养成不是几天、几周、几个月的事情,往往都是以年为计算单位。孩子在习惯养成过程中,不断的反复、忘记和违规,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完全不是错误,只是成长中必经的过程。因此,习惯的养成不是短平快的,是需要很长时间和耐心的,直到孩子自己真正有了控制力,家长才能放手。所以,父母不能把孩子会做,等同于孩子有了习惯。否则的话,你总会头疼孩子在故意犯错,甚至为此而撒谎。

从家长的习惯角度来分析,自己未必都能次次保持习惯。比如每次回家后,家长放下一切事情先去洗手,这是很难保证的。成人总是能找出一些“恰当”的理由,使自己得到解脱,许多情况是家长要求孩子去洗手,可自己却没有洗,而是忙于其他,想着反正一会还要洗。其实,孩子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效率问题,他们只看见家长没有洗手。所以,家长回家后完全可以放弃一切,先洗手,那怕一会还要洗!

从家长的放权角度来看,放权就意味着要相信孩子。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已经具备某种能力,且已经养成习惯而让其独立去做,这就等于对孩子进行授权,在某方面自己管理自己。可问题是,既然家长已经放权,就不要怀疑自己的孩子,否则还不如不放权,孩子也很容易对你失去信任。所以,当你问孩子洗手没有的时候,孩子说洗了但实际没有洗,你也要“相信”孩子真的洗了,只好借吃东西和孩子的手已经摸过东西,重新让孩子洗一次。

从家长的执法角度来看,钓鱼执法极其不可取。这种父母利用成人观察能力和统治权力,内心期望抓住孩子的小辫子,来验证自己的高明、预言。这对孩子而言,他们能察觉到家长是故意的,他们在知道自己没有做好,已经让父母失望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回答,得到的都是挫败和不愉快。所以,既然放手,就要相信孩子和承担对应的后果,总想抓孩子的小辫子是不可取的。

从孩子的能力上看,指望孩子有很强的自觉性也是不现实的。让一个没有很好自制力的学龄前孩子面对玩的乐趣,你相信孩子能拒绝诱惑?所以,锻炼孩子的自觉性独立意识,就算一般情况下是完成不错的,也不能100%指望下次也能完成。如果为此责备孩子,以后孩子有可能形成对抗,也可能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找回自己的“尊严”,比如哭闹要某样东西,以此获得平衡。

所以,在正确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家长是不能偷懒的,也别把孩子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在了解孩子有反复的特点下,多对正确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有动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还说回家洗手,家长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先放弃其他一切的事情,同时放慢速度陪孩子去洗手,甚至还可以和孩子进行洗手游戏比赛。而最应该的解决方法是,真放权给孩子,而看到孩子回家立即洗手的时候,马上给与表扬和表示孩子自己的事情已经能自己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