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

(1)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

(4) 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部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不同点:

(1) 习得的动力不同。

(2)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3) 习得的过程不同。

(4) 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8 、 对比分析假说的定义及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由拉多(Lado)提出的,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认为学习者已经形成的第一语言(母语)的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起“迁移”作用: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正迁移,学习者就容易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则产生负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母语的干扰。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而建立起新的语言习惯。但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的原因包含多种因素,很多实验证明对比分析假说有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解释和分析学习者的难点。

 

9、什么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这个词是美国学者赛林格( Selinker)于1972年首先使用的。它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告诉人们不应只重视母语的干扰而只集中于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而应研究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体系,应重视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运用进行系统的研究。

 

10、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因素 。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