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对《实战模拟:当家中来了一个小客人》的总结。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很多评论写的非常好,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帮助,故本文摘抄了不少内容,谢谢啦!

场景:假设你有一个学龄左右的孩子。某天,你朋友带着他大约是4岁上下孩子,全家一起来做客。那孩子非常乖巧。于是,你就抱着那孩子亲昵,不停的逗孩子玩。过后,你让自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对此,你认为孩子会如何做?

井中月解答: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都喜欢孩子能在外人面前,给自己挣得面子。孩子的善解人意得到外人夸奖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虚荣心,感觉在教育上没有白费功夫。要说这是比较正常的心理表现,毕竟谁都想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被其他人认可。

理论上,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也非常愿意在成人面前展示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可问题是,许多家长在内心之中,总感觉孩子给自己“丢人”的时候多,“赚回”面子的次数少。这其中的原因,是父母容易记住自己感觉丢人的事情和“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但是,许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恰恰是家长的“不得体”举止,导致自己“出丑”的。参见《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例如,某天,你朋友带着他4岁上下孩子,来你家做客,那孩子非常乖巧。于是,你就抱着那孩子亲昵,不停的逗孩子玩。过后,你让自己学龄左右的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般情况下,此时许多孩子最可能的表现就是出现嫉妒,他们在这种负面情绪引导下,不听话和不愿意分享是十有八九的,哪怕孩子原本不吝啬!参见《教养坏习惯:别让好孩子被你“逗”坏!》。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同一领域的一定权益,或感觉自己的权势地位受到威胁,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幸运者怀有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是一种被破坏的优越感,俗称为“红眼病、吃醋”等,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是人,或多或少都会体验到这种情绪。但是,嫉妒总是针对特定个体,人只有在自己具有优越感时,并被别人超越才会产生嫉妒,反之则只会表现为自卑和羡慕。人在嫉妒的时候,会有两种常见表现,一是强化展示自己,以指望夺回失去的关注,二是希望别人往坏的方向发展,甚至因此采取极端方式来破坏或伤害他人。参见《家有双宝,嫉妒是父母引发?》。

比如,家长经常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孩子看到别人的父母抱他们自己的孩子,不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只有羡慕,但当孩子看到自己父母抱着其他孩子表示亲热时,他就非常不乐意了。这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优越感,但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却具有绝对的优越感。所以,此时孩子出现不听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嫉妒心理无法完全预防,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嫉妒心强,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或工作的效率。所以,嫉妒所带来强烈的情绪,很容易搅乱孩子的心思,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绪。但是,父母好的教育方式会告诉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嫉妒,并将嫉妒转化为友好的竞争、相互的支持。参见《家有双宝,大的欺负小Baby》。

也许有朋友会说,自己孩子遇到自己对其他孩子表示亲昵后,也会高兴地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俨然自己是大哥哥或大姐姐。对此,我井中月绝不否认这种情况,这说明你确实有一个很懂事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但是,孩子这种表现,并不代表父母这样做就对,更不意味着孩子没有产生嫉妒,他们只是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暂时压制了自己的嫉妒。

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有什么可能的不当之处,会导致孩子产生嫉妒?
第一,在方式上是不同的对待,未给予孩子同等的关注。理论上,当孩子对自己得到的关注感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嫉妒父母对其他人的关心。所以,当家长对小客人很亲昵,如果孩子平时安全感较足,就算产生嫉妒也很快会忘记。反过来,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此时就感到自己被冷落了,认为父母更喜欢别人。

第二,未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主人。当有客人带着孩子来自己家,父母不要急忙对小客人表示亲昵,而是要先观察自己孩子的情绪,且把孩子推到迎接队伍的前面。在介绍时,一定先给客人介绍自己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时孩子正在玩自己的,最好不要打搅孩子,允许孩子不去迎接客人,等孩子被吸引后再要求向客人问好。参见《不要强化孩子的“偷”钱行为》。

第三,不要对两个孩子做任何的比较。成人有一个习惯,会夸奖对方的孩子来表示礼节或得到对方家长的认可,故经常会说对方孩子的长处和给自己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漂亮、乖巧、懂事等,但这非常容易给自己孩子造成一种误解,即爸爸妈妈在间接地批评自己不如对方,特别父母所夸奖的,是自己不具备,甚至是经常被说的“毛病”。参见《亦正亦邪的给孩子“贴标签”》。

第四,未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下达指令。当有小客人来到自己家,父母为了让孩子在一起玩,会“命令”自己孩子拿出玩具、绘本等,甚至是自己动手去拿,家长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但许多父母忘记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是明显侵害孩子利益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物主权概念,其结果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以至于两个孩子在玩耍中出现争执。参见《案例分析:不用命令语气去让孩子做事》。

第五,强迫孩子对客人有礼貌。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在他们脸上显示。如果孩子对客人表示一般或出现反感,且要求孩子对客人表示热情,是强人所难。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怕自己丢面子,事后在了解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对客人很感兴趣,就可以两个孩子一起搂抱,孩子就不会反对亲昵对方孩子。参见《案例分析:孔融让梨与孩子的道德两难》。

第六,孩子获得客人夸奖时,父母过度“谦虚”。中国人比较好面子,且喜欢客套。可若客套过头,就显得虚伪了。比如,别人夸孩子聪明、有礼貌,父母说“您夸奖了”来回应倒也罢了,可若画蛇添足说“你没有看到他平时的样子,可淘了”,其结果必然使孩子刚刚高涨的情绪跌入谷底,那怕父母所说完全是真实的。参见《喜欢抹杀孩子长处的父母》。

但需要知道的是,嫉妒是人们天生的本能,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出现。同时,嫉妒不是孩子的专利,即使在成人之间也是经常出现。一个人在那里嫉妒,也就意味着他的自卑感在那里,也就意味着其自尊心在那里。因此,父母没必要将嫉妒当作洪水猛兽来看,适当的嫉妒能促使个体从本能上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并依照社会规范来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嫉妒的坏处,让孩子感觉一个人出现嫉妒是很可怕的事情,那不仅不会帮助孩子理解嫉妒,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嫉妒心理。其实,孩子之间出现相互嫉妒是难免的,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父母可以通过大量的努力,包括减少可能增加孩子嫉妒的行为,以把孩子嫉妒心理减少到最低,帮助他们成为更加宽容、独立和慷慨大方的人。

就有小客人来家,父母想减少孩子的嫉妒,其实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第一,要把自己的关注表达出来。当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如果夸奖对方孩子时,捎带上自己的孩子,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好的感觉,而减少和降低嫉妒的出现。比如,父母可以说“你和我家宝贝一样,怎么这么让人喜欢!”之类的话,孩子立马知道爸爸妈妈没有忽视自己,在“小主人”的驱动下,反而会主动和小客人表示热情。

第二,要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孩子都愿意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也期盼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体会到成熟的自豪感和作为家庭主人的荣誉感,这样就能让孩子降低嫉妒,转而变为合作。比如,父母可请求孩子帮忙招待客人,或直接把某些任务交给孩子,例如让座、拿东西、带小客人,孩子会在夸奖之下干的更来劲。

第三,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期望孩子在外人面前有良好的表现,是父母正常的想法,但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尊重、倾听、认同、接纳孩子,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多鼓励,而对他们错误的地方,多引导而不要只知道指责。这样,孩子在客人或小朋友面前,有较好的表现。参见《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第四,父母要事先准备一些道具,避免孩子“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有些孩子在没有放开之前,或某些对自己东西很爱护的孩子,很可能怕损坏而不愿意分享玩具。所以,如果父母事先准备一些玩具,例如买两套手工制作或贴画,并带着孩子一起玩,这样就能大幅度降低由于嫉妒而导致的对峙出现。当然,一起玩游戏也是很好的选择。参见《不浪费一个苹果与共享教育》。

上面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其核心就是希望家长,要通过自己恰当的行为,避免孩子产生嫉妒,并想办法引导到正确的竞争方向上。在生活中,能让孩子产生嫉妒的事件有许多,例如孩子会嫉妒其他人的成绩和荣誉,或穿衣、打扮和拥有的东西,甚至会嫉妒对方人缘好或朋友多。而在处理上,无非是父母尽可能“剥夺”嫉妒生长的土壤,以及让孩子领悟到被欣赏和和睦相处的乐趣。(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