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对《实战模拟:孩子非要吃辣的面条》的总结。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很多评论写的非常好,对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帮助,故本文摘抄了不少内容,谢谢啦!

场景:前几天,在论坛看到这样一件事:有人在饭馆中,看见一个三岁左右女孩,非要点辣面条吃,劝了也不听。可吃了几口嫌太辣不想吃,妈妈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必须把这碗辣面条吃完。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井中月解答:
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许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很想什么都尝试一下。可问题是,当孩子尝试做一些肯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父母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比如,孩子在饭馆中,非要点一碗辣面条,你是答应呢,还是答应呢?

咦?怎么两个都是答应?呵呵。

一般情况下,当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提出自己要求时,只要不是危及孩子安全和健康,许多父母往往都会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之下,竖起“白旗”。对这种现象,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直接说父母这样做不合适。这是因为,家长首先要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合理的自然应该答应,而适当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后续教育跟上,也是不错的选择。参见《案例分析:孩子为何不敢拒绝无理要求》。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对孩子某些很合理的要求,也最好不要100%地满足,要适当让孩子的满足度留有“遗憾”和感到“紧缺”,这样才能更好的珍惜自己所得。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某些不是很紧迫但恰当的需求,采取“为难”和“拖延”的态度,或直接找借口进行拒绝。这样孩子就知道,哪怕最合理的要求,也有可能没“理由”地被拒绝。当然,父母也要和孩子说清楚,这并非是他们的原因造成。参见《实战篇:怎么做延迟满足教育》。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比如,孩子以前没有吃过辣的东西,只是看见别人吃过。此时孩子好奇心很大,家长再怎么解释可能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遇到这种孩子“承受”不了的要求,没有必要多劝,直接按照孩子意思点一份辣面条!毕竟孩子想吃他们以前没吃过的东西,这算是勇敢尝试,而不能算错误的。

按说家长是不应该给孩子吃不合适的东西,那怕是孩子“强烈”要求。可当家长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事先可预见到,孩子尝了后发现跟想象的不一样,一定不会再吃了。此时,再逼着孩子继续吃完,可能会让孩子下一次不敢尝试新的菜肴,同时对孩子身体也造成伤害。如果孩子就此会记住“任性”教训,那家长的宽容就非常有价值了。

三岁左右的孩子毕竟还小,没有足够的认知,需要足够的时间慢慢让他们建立起对未知事物的正确判断,慢慢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该听其他人的意见。利用一碗辣面条,让他们了解事物和拓展认知,相信之后孩子会对辣的感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说到做到,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模仿。

所以,在3岁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点了不适合的菜而不愿意再吃,很正常,他们自己已无法再为自己行为负责任了。父母不能因为严格要求,就对孩子提出近乎成人化的要求。此时,孩子选择放弃也是可以的,家长要再点一份孩子能吃的。当然,父母可根据孩子情绪和表情,引导和争取孩子主动道歉,承认“失误”以获得教训。参见《戏说家长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前有过尝试,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不同体验,来分别对待了。比如,孩子在饭前要吃巧克力,或到了商场非要买一个不适宜的玩具,家长就需要“温和而坚持”地按照界线和规则行事。因为对这些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这次答应了,孩子下次还会要,当不答应时,很可能孩子会使用哭闹等“武器”。

但反过来,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以前有过尝试,且有不愉悦的经历,比如孩子之前吃辣的食物很难受,这次“不长记性”还要,这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以前不能吃辣的,但现在长大可以吃了,或可能是孩子故意的行为。此时,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长先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劝说,如果孩子还是坚持,父母就可以同意。参见《故意犯错既是挑战也是享受》。

此时,父母同意会给孩子带来不愉悦的不合理要求,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孩子撑着面子继续吃。如果是这样,这已经是给孩子一次教训,父母什么也不用说了;二是孩子没吃两口,就说不吃了。这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也很正常,孩子总是在犯错中成长的。此时,依然要尊重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任性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每个人都要面子,有自尊心,孩子虽小也一样,想处理好孩子问题,应该既照顾孩子的心理,又能够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所以,父母不能太过教条,让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对自己行为和决定负责。而当孩子已经吃不下辣面条。父母不做任何改变,严格按照事先的约定要求孩子吃完,这就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惩罚,同时让孩子把食物和不良情绪结合起来。参见《父母的教化与孩子不听话》。

三岁的孩子正是对世间充满好奇的时候,别让这种“惩罚”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有时候家长态度端正,不发火,不直接批评孩子,反而比家长发一通脾气、最后又不了了之的,给孩子的印象要深刻。此时,父母最好是从食物不能浪费的角度去说,同时想办法带着孩子解决辣的问题(参见后文)。否则,孩子会对食物产生畏惧,以后也不再坚持自己的选择。

但是,对大一点的孩子,例如童年期的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事先有约定,要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或决定负责,那最好按照规则来。当然,家长允许孩子有变通,甚至是只要孩子承认错误,就允许孩子放弃,孩子也能获得一种“责任”的体验。比如,孩子不再吃辣面条了,那到下顿饭前就只能饿肚子了,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对幼年期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想从父母那里要一些选择的权利,是绝对应该的。所以,不管孩子出于何种原因,当他们的选择给大家或自己带来不便的时候,父母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要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的错误。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在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惩罚绝对不是第一位的,只知道惩罚会让孩子选择“不做”。

因此,当孩子出现“明知故犯”的错误,如果家长只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通过界线、惩罚来减少再犯,那这样的教育也不完全是成功的。犯错误是孩子非常重要学习的过程,他们既要有对错误有认知,更关键的是尽可能学到发生错误后,如何进行弥补和修正。比起让孩子意识到少犯错误和多承担责任,那犯错误后的弥补和修正,更为重要!参见《惩罚目的是让孩子害怕后果?》。

所以,当孩子点了辣面条,吃了两口就不吃了,家长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通过辣面条事件,孩子能够增长经验,看到问题和承认自己选择失误,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此时,如果家长给孩子制造点小“麻烦”,问他们在不浪费粮食的基础上,那应该怎么办?孩子可能会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甚至最后真的把原来吃不下去的辣面条,变成不辣并吃完。

那如何让孩子在犯错误或选择错误以后,如何进行弥补和修正,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利用孩子的羞愧和后悔,此时是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最好机会,只要是能解决当前问题,孩子会非常愿意听,并为此付诸行动。当然,若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和孩子未来的间接经验知识学习进行关联,那以后孩子在学习中会轻松和有趣的多,呵呵。

下面以孩子吃不下辣面条为例:
在事前的处理技巧:①利用一般餐桌上都有的辣椒酱或辣椒油,在同意孩子之前,先让孩子吃,如果孩子吃了一些,例如一勺而感觉没有事情,就答应;②在吃之前,鼓励孩子先盛出一些,剩下未动的可以和家人进行交换,前提是需要想办法说服对方。当然,孩子最牛的是和其他客人交换,这体现出极高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事后的处理技巧:①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用白开水或要一碗面汤进行冲洗辣面条,这样面条的辣味就会淡了许多,孩子也就继续吃而不会浪费东西了。这就是洗涤方法;②让孩子和服务生说一下,麻烦重新加工一下,尽可能去掉辣味。这类似于重新制作的方法;③事后技巧三,买一点不辣的、清淡的菜,拌一拌,看看能不能吃。这就是化学的稀释方法;④如果家中有喜欢吃辣的人,那就打包带回家;⑤一般情况下,对辣的东西加一点醋,或吃的时候喝一点冰东西,就会感觉好很多。(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