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一个朋友闲聊的时候,他说起他的邻家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经常被打。不是听到邻居厉声说“你怎么又犯错误了?你没有长脑子呀?”,就是在打屁股声中夹杂着孩子“再也不敢了”。他几次想去敲门,可到了门口还是返回了。

当我问孩子大致是什么样的,都犯什么错误,我朋友也说不出其所以然,只是感觉那个男孩比较顽皮一点。但每次遇到外人,还算懂礼貌的。我井中月假设这个男孩,每次真的犯了成人眼中的错误,但其父母这种粗暴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起到对应的教育效果。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想法去做。所以,今天重点说一下孩子犯错误后你会怎么惩罚。参见《父母的教化与孩子不听话》。

没有一个孩子不犯错误,甚至是经常犯同样的一个错误。就算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千年不遇的教育大师来教孩子,也无法避免孩子不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懂得儿童教育理念的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降低孩子犯错误的重复性。比如,让孩子体会他人感受、把界线内化、学会控制和正确交往、错误后的惩罚等。参见《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会进行惩罚,以为孩子在下次犯错误前,会长记性和想到可能的损失,以此产生自我约束力。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思维模式,尽管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当一个人在行为前,先想到自己的得失,某天必然会在巨大利益前“铤而走险”。而在行为后,会想尽办法使用谎言来遮掩,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损失。参见《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教养坏习惯:说太多的“不”》。

孩子犯错误后要受到双方事先约定的惩罚,其核心目的是让孩子牢记住什么是错误,即什么事情不能做。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误,最好是让孩子把错误行为和不愉悦心情相关联。比如,要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可能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而感到疼痛,或父母和其他人都不开心,或没有人陪自己玩,或因此所有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会受到规则的惩罚。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必定是针对孩子故意的重复性错误行为,并事先与孩子经过共同约定,执行后必定让孩子感到不愉悦的措施,且一定不是孩子义务和责任范围的,并最终让孩子把行为错误等同于耻辱感和罪恶感,不管最终得失如何,都发自内心地拒绝重复犯错误。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羞辱和“罪恶”的感觉,主动远离那些不恰当的行为。这里顺便提一下,不能针对孩子间接经验知识学习上的错误进行惩罚,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参见《鼓励孩子纠正缺点的12句话》、《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如果孩子经常犯错但又几乎不重复同一个,说明孩子喜欢探索和尝试,非常好,也说明家长教育的好!因为他们真记住什么事情不该做,只是孩子由于逻辑思维不完善,很难对错误进行归纳推理和举一反三。孩子在不断试错来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感知,并逐步完善自己对错误的理解。所以,孩子不经常重复犯一种错误,是可以不处罚的。

在和孩子约定重复犯错误以后的处罚上,家长也不能太随意了,不能因为自己单方面提出一些要求,特别是和某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结合。孩子会迫于压力,被迫答应家长提出的处罚条件,可实际上内心并不能认同。这样,当孩子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而隐瞒事实去故意撒谎,这和教育孩子目的相违背。参见《儿童教育应该用心而非用脑》。

比如,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就惩罚孩子不能吃晚饭。在理论上,不管这是否是事前约定,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吃饭本应该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情,如果家长把吃饭和犯错误结合起来,反而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会把吃饭和痛苦经历结合起来,认为是一件事情,不会把吃饭当成享受,未来不是厌食就是暴食。参见《案例分析:孩子偏食和强迫教育模式(下)》

同样的,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就惩罚孩子做家务活,其本质是家长认为家务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又脏又累,同时在平时“舍不得”让孩子去做,由此才拿家务活当惩罚。实际上,家务活是一个家庭重要的职能之一,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把一件本应该去做的事情当成惩罚,怎么可以完成其教育意义?参见《让孩子痴迷“家务活”游戏》。

另外,对已给零花钱的孩子,如果犯错误就扣零花钱,也是一种不理想的方式,尽管这也让孩子感到不愉快。零花钱在理论上是家长无条件、定期给孩子零花的,其主要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控制欲望。但是,家长扣零花钱会让孩子获得一种错误的认知,即错误是可以使用金钱“赎罪”的,以为“钱”可以弥补一切,完全忽视人的内心感受。参见《案例分析:孩子零花钱与正确金钱观》、《案例分析:给孩子零花钱方式优劣对比》。

那什么样的惩罚是好的惩罚?在教育上很难说某个具体惩罚好,家长只能按照惩罚的要求去做,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适合别人孩子的惩罚,未必适合你的孩子。比如,父母的语调、神色一变,一些敏感的孩子就知道父母不高兴了,马上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难于得到认可。而这对性格粗放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参见《超级狠心管教儿女的爸爸》、《要把孩子当成大客户去沟通!》。

家长在对孩子惩罚的具体操作上,重点把握不要让孩子理解为“对错误行为结果”的惩罚,而是对行为本身的不赞许,同时也不能因为孩子错多就惩罚。一般来说,使用戒尺打孩子手掌、家长视线陪伴下在“关禁闭”、禁止一段时间的娱乐、父母的不愉悦表现,都是可以采用的。当然,在执行过程中,父母尽可能先采用较轻的惩罚方式。

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惩罚的执行者上,不能让孩子理解为家长在执行,一定想办法让孩子知道是父母代替“规则”或“界线”来执行的,而不是由于父母生气就进行惩罚。比如,约定某种行为后会打孩子的屁股,直接用手或随手拿的器物打就不好,应该在制定规则时,专门设定一个惩罚工具来代表规则,如过去经常使用的戒尺。

最后,方便大家理解,我井中月给大家2个小例子:

例1:孩子犯错误后,假设按照约定应该用戒尺打10下手掌。此时,若家里有老人,则可以出来充当“法官”,并在对孩子“上刑”前说类似“子不教父之过”的话,然后让父亲也承受10下。于是,可以打孩子时适当轻一点,而打父亲则重一点。这样做对孩子来说,看见别人挨打,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威慑”效果较好。参见《父母问题:艺术的批评让孩子更亲近》。

例2:惩罚是可以和奖励相结合的,比如当孩子有什么好表现时,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而出现某个规定的错误时则减一个小红花,小红花积攒一定数量可以出去玩,或看电影等。采取此方法,不能针对所有错误,且最好针对单一错误,否则会使孩子感觉不到希望。但家长可以适当放宽获得小红花的途径,宁肯满足孩子的“欲望”。参见《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亦正亦邪的给孩子“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