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去接孩子,在其幼儿园看到这样一幕:两个孩子发生争执,其中一个把另外一个的鼻子打破了,流了不少血。于是,打人孩子的妈妈连忙向对方家长道歉,并让自己的孩子去道歉。可是这个打人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而这位妈妈竟也没有了下文!好在那位父亲比较开通,虽然直说“没有关系,都是孩子嘛”,但也抱着自己的孩子到一边去安抚了。

两个幼儿期的孩子在一起,出现纠纷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只要不出现身体伤害,或孩子通过语言和身体语言进行求助,家长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但若出现“流血”事件,则当事家长一定要处理好,这不仅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让其学会正确的解决纠纷方法,也是孩子在“摩擦”、“斗争”中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以及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参见《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当两个孩子真的发生纠纷,相对“欺负”其他孩子的孩子父母,出于一种惯性和感觉不好意思,往往会先于孩子说“对不起”。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错,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人,特别是还把其他孩子“打”伤流血的情况。此时,若孩子不能主动或被暗示下,去向“受害者”道歉,则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参见《“抢玩具”是孩子成长的信号》、《家有双宝,打闹也是一种学习》、《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

当孩子出现错误,父母替孩子道歉,这说明孩子平时不知道为自己的错误道歉,是一种没有界线的表现。家长在以往类似情况中,出于溺爱所采取的没有界线的处理方式,孩子很明显地能察觉到,犯了错误以后,只要自己坚持耍赖就可以过关。孩子一旦学会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毫无界线可言和认识什么是错误行为,完全失去教育目的。参见《谁能教我怎么管那任性孩子?》、《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

所以,不管自己孩子有意还是无意打伤其他孩子,父母或出于礼貌,或出于自己的面子,或怕事态升级,想先稳住对方家长情绪也好,自己先连声“对不起”替孩子道歉的处理方式,实际上不是特别恰当。父母的心态可以理解却不能认同,因为忽视了最应该被关注的“受害者”孩子。对方家长也可能不在意你说什么,他们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参见《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孩子发生纠纷而出现伤害,不管那方的家长,都应该先把注意力放在“受害者”身上。在认同其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孩子的说法,也可以在孩子哭时,不带指责的述说你看到的情形。若攻击方的孩子还继续打人,就近的任何一个家长,可以是“受害者”的父母,则一定要用手强行禁止,同时用严肃的态度说“不行”!

在儿童教育中,父母的行动远比语言要有效的多。当孩子故意违背界线和挑战家长权威时,父母的直接制止行动,能让孩子马上明白当前做的事情是被禁止的。反过来,当孩子情绪低落或生气时,父母的一个拥抱,或轻拍孩子的背,孩子马上知道自己被关注和认同了,其负面情绪能得到极大的缓解和宣泄,而不至于过度积累影响到心理。参见《你敢对孩子的争权战争说不?》。

如果有父母说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家长自己的问题了,是自己不想或不忍心进行控制。因为一个成年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可能控制不住一个孩子。当这样的情形出现,就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太以孩子为中心了。长久以往,孩子许多难以调教的问题都会出现,等某天家长真想改变的时候,很可能会花费数倍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当解决完孩子纠纷中的“受害者”情绪问题,而自己孩子不能主动道歉,这可能是孩子也被吓到了,特别是见“血”情况,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如果家长出于教育目的或自己的面子,强行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和请求谅解,可能会进一步吓到孩子,他们会退缩而拒绝家长的任何要求。此时较好的方式是等待,且不允许孩子继续玩或离开。参见《不能忽视孩子的变相反抗》、《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如果父母利用打骂、训斥等手段,强行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孩子可以迫于压力而按照你的“命令”去做,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道歉和请求谅解,是非常虚假的。而当孩子蒙混过关,他们就学到一种“技能”,即“识时务者为俊杰”,撒谎是有效和能解决问题的。这种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本质的教育,还真不如没有!参见《父母的教化与孩子不听话》。

但最可怕的情况是,当父母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道歉,而孩子不理或离开了,父母则一两句自嘲的话来化解自己的尴尬,如说“这孩子真调皮,怎么说都不行”。这种不作为的做法,是儿童教育中的大忌。此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给孩子选择,要么道歉要么回家。若道歉不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一样直接回家。这些都会让孩子获得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