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就是成人,有相当大的惯性,其视角也总是以自己以往的习惯方向,就算非常注意,但依然是难以避免意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固有行为方式来对待孩子,甚至是一些不好的行为模式。

说也巧,前不久我井中月就发生一件小事:那天,我们夫妻带女儿坐电梯,巧遇楼下孩子玩伴的妈妈。在孩子正与妈妈说话的时候,我插了一句多余的话“这是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呀?”,孩子立即不乐意了。当时我还没有注意,又追问了一句,结果孩子哭着投诉说我“插话”,结果害得我道歉、安慰半天。

事后我回想了一下,才发觉自己真的出现了问题,这里我们来看看打断孩子的话,为什么哭:

第一,孩子正在兴奋的和别人说话,这是她正在进行的社交行为。本来孩子是很专注、很享受这件事的,但被家长“无意识”地打断了两次,使他们的兴致和情绪被破坏了。他们原来想说的内容很可能由于家长的新问题,而导致发生中断,不知道先说那个了。所以,孩子出现很明显的不高兴,是非常正常的。

第二,3-5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很有限,而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学习口语的重要时期,同时,此时的孩子大脑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一旦正要说的话被打断了,就不得不重新组织语言。在语言能力还不是特别熟练的情况下,这会让孩子的思维完全乱掉,原来想说的却说不出来,新问题又来不及想,再加上又怕家长再来“捣乱”,心里肯定是又有恼怒又是着急。

第三,家长问的问题非常的“愚蠢”。当家长对孩子明知故问的时候,这让孩子感觉非常不被尊重,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就也是大人在“逗”孩子的一种方式,多少是有“成心”的意味。所以,如果孩子在忙于其他事情,就会根本不屑于回答这样的“低级问题”。于是,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来。

第四,家长忽视孩子的语言能力。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和我们一样,可以在一个时间内,面对多个问题,甚至可以一心多用。但对幼儿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刚启蒙,考虑问题的方式多是直线式的,如果被家长强行打断,这直接等于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孩子的思维就会出现混乱,不仅难于持续原来的思路,也使新问题受到干扰。

第五,家长没有眼力价。在成人谈话时,我们一般会非常注意对方的情绪,并根据情绪来调整我们说话的方式、语气和用词。而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总以为是孩子没有听见或故意不听话,经常絮叨地进行重复。这样就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只想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命令”,特别是在孩子第一次没有及时反应的情况下。

第六,家长忽视孩子的节奏。正常成人有个习惯,如果看到比自己节奏慢的人,总想伸手帮忙,否则心里就百抓挠心。这在看待孩子的同时,也希望和我们保持一致的节奏。可孩子就是孩子,由于能力的不完善,想让他们快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时候家长打断孩子的话,看似为孩子好,其实是帮倒忙并增加孩子压力。

第七,打断孩子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家长的强行插话,是从根本上认为自己说的要比孩子说的重要的多,孩子的话太无聊没意思,这也说明成人还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并没有真正把其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家长的这种不经意行为,是一边增加孩子的自信,一边又在无意进行破坏。如果家长不仔细反思,这些大量的不经意地贬损孩子行为,是很难察觉的。

第八,家长经常打断孩子说话会造成其思维障碍。孩子说话是其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心中怎么想的就是对应说出来。如果在孩子思考或沿着一个逻辑说时,经常被打断,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间歇,使孩子不能沿着一种逻辑思路,把自己要想的问题考虑得很完整和严密。这必将影响到未来孩子的学习,干什么都不能很顺利完成。

所以,现在许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可是能做到维护孩子自尊的家长却不多。连我井中月已经比较用心的人,也是问题不断。家长想要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确实是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的。不能嘴上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可实际上却在生活中很不“经意”地打断孩子的话。由此大家也可以看出,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有多困难,而且是在自己已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而那些没有被自己认识的问题,估计也是少不了的。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家长要对孩子的举动有稍微加以留意,如果孩子有自己专注的行为,不要轻易的打断他们。插话来“逗”孩子,仍然说明大人摆脱不了对孩子的居高临下,没有真正的放低身段,尊重他们。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仅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感到压力。

另外,针对发生我身上的例子,我还想说一下:如果遇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或者是孩子不熟悉的人,你问孩子“这是谁啊?”,这有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的。因为,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孩子真的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会觉得难堪和压力的。所以孩子很有可能会保持沉默、拒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