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饭后,我见乌云密布,有下雨的迹象,不想狗在家拉屎撒尿,就赶紧出去遛孩子、遛狗。当小狗刚解决完其生理问题,一个大闪电后,一阵轰隆隆的雷声传来,小狗吓的挣脱狗绳向楼门口跑去。于是,我说:“这就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本来孩子看见闪电还有一点害怕,一听我这样说,立即“眉开眼笑”的重复“屁滚尿流”了。其实,仅是我们家的狗,为孩子表演了不少的成语,例如,仗势欺人时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孩子使用杂物装扮狗时的“人模狗样”,被别的狗欺负时的“丧家之狗”,孩子欺负狗时的“关门打狗”,吃饭时小狗端坐旁边的“垂涎欲滴”,小狗独自在家搞破坏后的“一片狼藉”,等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简短、精辟、形象,若孩子在生活中真实见到这些成语所描述的内容,他们既易记也易用,对未来写作文极有帮助。

在与孩子沟通和倾听、认同、共情,或父母想和孩子说一些事情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不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即多说不如少说。因为孩子不喜欢说教和絮絮叨叨,对他们来说,越短的词语越容易记住,也是最有效的。所以,由于成语的言简意赅,这对孩子行为的评价非常有价值的,可轻松将孩子所说、所做的事情准确表达出来。参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与孩子共情就是这么简单!》。

例如,当孩子午睡以后,问你要动物饼干吃,说是要5块,你说太多了。孩子接着说那就4块,你还是说太多了,于是孩子眼巴巴说三块可以不,你说好吧。如果此事就这样结束了,也就失去一次生活教育的机会。比较好的做法是,父母在给孩子三块饼干后,就对孩子说刚才的交互行为,就是叫做“讨价还价”,孩子自然会记住了。参见《“具体化”是提高表达法宝》。

同样的,当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对各种应景的景色,在共同与孩子欣赏美和使用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进行感知的同时,若再和孩子说一些成语来进行点评的就更好了。例如,冬天下大雪时,只要带孩子去玩雪,很快就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尘不染,这种场景和感觉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孩子的二次认知,也强化了孩子的认知。参见《孩子的学习效率和二次认知》。

在对孩子某些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成语的。比如,当孩子在外面一点都不怯场,你就可以说“落落大方”;你赞许孩子有毅力的良好品质,就可以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夸奖孩子智慧,你就可以说“足智多谋、举一反三”;当孩子说话伶俐和表达清晰,你就可以说“伶牙俐齿、滔滔不绝”,等等。参见《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

需要注意的是,成语在语言形式上,是约定俗成且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当前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为了让广告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商家绞尽脑汁,利用人们熟悉的成语,篡改其中个别的字,便成了自己独创的出位广告语。例如,衣衣不舍、骑乐无穷、牙口无炎。理论上,在孩子还没有正确掌握成语之前,是不建议让孩子接触这样的伪成语的。参见《教养坏习惯:“童言无忌”让人欢喜让人忧》。

从给孩子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成语也是很好的故事来源。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出处,不是来源于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就是来自历史故事和以往的文学作品,甚至是转自外来文化。比如,神话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寓言中的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故事中的乐不思蜀、三顾茅庐等。如果是图文并茂的成语故事,很适合初期的孩子文字阅读。参见《案例分析:要让孩子阅读当享受》。

当父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成语时,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表情。一般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会问,但有些孩子出于某种原因,不明白时也不吭声。比较好的办法是,当发现孩子不是很明白你说的成语,就给孩子简单解释一下。如果时间允许,能把所说的成语典故当成故事,讲给孩子听就更好了。不过,这也确实比较看家长的能力和水平了。

当然,成语虽好,父母也不能为了成语而成语,在日常生活中把成语当“饭”吃,这样就显得太做作和太“酸”了。成语最好的功效在于画龙点睛,或当成一个结论。若过度使用,反而会让孩子抓不到重点,甚至是歪解了你说的意思,这就失去了教育和引导的本意。至于这个度的把握,每个孩子不一样,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情绪来判定。参见《了解孩子从生活细节开始》。

如果有朋友说,自己水平有限,好多成语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理论上,能和孩子一起学习成语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是许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难于做到。所以,家长文学底子薄、不知道大量的成语,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补救的,但至少还是可以利用短语把你想说的事情说清楚,如果你连这点也找不到,我井中月可真的无招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