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年”期间,美国电影完全绝迹于中国大陆,而只有少数如
《红菱艳》等英国出品的奥斯卡系影片能够在新中国公映

■最珍贵莫过公映:奥斯卡在新中国

建国之后,好莱坞电影对华出口的大门也就从此关闭。建国初期美国电影虽然还有上映,却已经没有新片进口,到1950年美朝战争爆发后全面叫停。1956 年英国电影《孤星血泪》在国内上映,则可以看做是奥斯卡重回中国银幕的开始,即使它的上映日期比国外晚了整整十年。随后1958年的《王子复仇记》则是建 国后上映的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四年后上映的《红菱艳》也是一部英国影片(可资参考的背景是英国于1950年即承认新中国)。这些电影几乎都由上海电影 厂译制后上映,邱岳峰、李梓、尚华、毕克等人的配音赋予这些电影更多的魅力。

《音乐之声》等奥斯卡影片,在文革年代,都是“为无产阶级司令部研究国际阶
级斗争新动向做参考”的目的,为特权阶层引进并译制的

这种微妙的抬头很快被“糖衣炮弹”理论所压制,奥斯卡从1962年之后再度和中国银幕绝缘。但是,即便在最窒息的文革期间,不少优质英美影片仍然以“内参 片”的身份进入中国,由上译、长译等译制片厂译制,只是放映范围仅限于几大城市的政府和军队高干圈子。电影演员出身的江青,则长期观摩奥斯卡系好莱坞影 片,并指示当时的“八个样板戏”从中学习借鉴。那是一段疯狂的年月,据上译厂当事人回忆,每天的译制工作前后都要先开批判会,认清这些帝国主义影片的腐朽 真相后才能工作,完成后的拷贝作为机密件送出,参与者不得透露任何信息。不过其中很多译制片在改革开放后都陆续得到了上映的机会。

下一页:中美建交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