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婴幼儿孩子的家长,可能对孩子的吃零食情况,倍感头痛。当然,零食也不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关键是要适时适量,孩子吃过多的零食,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吃零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

零食,是指除了一日三餐中被称为正餐以外的食物。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可以通过一日三至四餐,再加两点来满足对营养的生理需要,没有必要再去吃零食。孩子吃零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偏食现象,还会有色素过量、防腐剂超标、糖精过量、高盐、高糖、大量反式脂肪酸等许多隐患,直接损害少年儿童的智力、危害身体正常发育。

我有一个朋友,其4岁的孩子非常爱吃零食。我问孩子是怎么一个爱吃,他说每天总是要这要那,如果不给的话就哭闹。当问为什么不立界线的时候,我朋友也说曾经尝试过,但孩子可能会连续哭2个小时以上。我当时挺佩服这个孩子的“坚持”精神的,某此我很偶然看他们的网上相册,才发现他们家真是零食太多、且太随便放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自身和家庭的影响以外,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孩子身边的环境充满诱惑的时候。孩子未成年以前,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而婴幼儿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控制力的。在著名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中,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由此可知,很少有孩子能面对诱惑而不动心。

在有小孩子的家庭中,如果把食物随处放,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从孩子的认知角度看,他们对食物的认知几乎是本能的,而且对他们喜欢的味道会记忆深刻。理论上,孩子对事物的分类,就是从食物和非食物开始的。所以,只要孩子曾经吃过某种喜欢的食物,下次见到以后,在色香味的刺激下,马上产生食欲。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没有外界的引诱,就很少会无缘故地哭闹。假设孩子在家中随处可以见到喜欢的零食,在内部机体信号的引导下,那他自然要要来吃。家长不给,孩子自然要闹,闹完还不答应就会哭。有许多做父母的,因为讨厌了孩子的哭闹,违心就把零食给孩子他。这样,由于随处摆放的零食,反而使孩子出现不满足情绪。

不能否认,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吃零食的目的并不是满足饥饿的需要了,而在于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这是一种补充心理。人在吃零食的咀嚼和吞咽运动时,可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中心转移,使紧张兴奋情绪得到抑制和消除内心的孤独,在大脑中枢产生一种慰藉,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和消除内心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所以,只要当孩子见到熟悉的零食,非常有可能唤起“吃”的欲望。这种强烈的食欲引诱,几乎是所有孩子都无法免疫能力的,根本就没有像成人那样还有抵抗。因此,对婴幼儿几乎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家长在家中随处放置零食,其结果一定是随时提醒孩子“这里有零食”,就算能忍个几分钟,但最后依然会屈服自己的食欲。

也许有朋友会说,多陪伴孩子、多讲故事,孩子可能就不会惦记吃零食。这个逻辑对成人是适合的,但对孩子很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且稍微有干扰就会分心。让孩子战胜零食诱惑的一个方法,就是保证这些零食不会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出现,甚至是不出现在其视线内。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越少打扰的越好的原因。

尽管许多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其心理发育比较健康,但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不要过多挑起他们的吃零食欲望,虽然零食是一种补充。久而久之,孩子从而正餐的摄取量减少,其消化系统正常的工作节律被破坏,消化功能紊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家长要尽可能不唤起孩子吃零食的欲望。

如果孩子已经对零食充满兴趣,想纠正也是可以的。这就需要给孩子竖立界线了,只要在不影响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控制零食的量。同时,想办法给孩子找事情做,避免孩子注意力放到吃的方面。只是家长需要注意,要观察孩子爱吃零食,是不是一种心理补偿的表现,比如是否安全感不足、经常通过哭闹和故意犯错来寻求关注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吃东西也是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在最后,针对孩子爱吃零食,给大家介绍一个纯技巧:比如孩子爱吃糖,就给孩子一些口味较怪的糖,经过几次尝试,孩子往往都会吐掉,下次再给可能就不要了。家长也是可以在某些零食上“加载”一点苦瓜液,逐步降低该零食的满足欲望。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别让孩子闲下来,至于怎么不闲,就看家长的本事了。

对于任何技巧方面,只是家长在使用前,一定要先解决孩子的爱吃的原因。否则,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另外的替代物上,养成另外一种不良的习惯或行为,这反而形成一个教育怪圈。教育,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想尽办法从根上解决。当然,尽可能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重要且必须的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