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某天,你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准备全家开心地吃饭。此时,你4-6岁的孩子正在客厅玩玩具,你对孩子说:“宝贝,要吃饭了,你快把凳子摆摆好!”可孩子听到后,并没有答应,也没有去摆凳子。此时,你会怎么做?

井中月解答: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这些事情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家长就感觉很难指挥动孩子。有时提醒很多次都不去做,就跟没听见一样。为此,家长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强行、威胁、给孩子许诺,或和孩子一起去做。还有些家长甚至也不管孩子做不做了,直接自己上手了。于是,这种小事的纠缠,在生活中不断上演。

从孩子的天性上看,孩子是活泼好动的,且乐意帮助他人的。在其道德发展上,也有做好孩子的倾向,也愿意做一些让家长喜欢和高兴的事情。可是,有时候当家长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孩子会出现不服从的情况,于是,家长就感觉孩子难于管教。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和方式的不恰当。

在具体说明之前,有一种特殊情况家长需要知道:即孩子正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不要被打扰,避免未来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当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事,且孩子未积极响应时,家长也要看孩子在做什么,然后在看孩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在要求孩子做事前,先观察孩子在做什么,这样更能避免问题出现。

造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许多,下面简单说几个非常典型的情况:

第一,孩子当时的情绪情况。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动。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家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件,除非是家长妥协性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采取一种对立的态度。其实,在生活中成人也是如此,只是我们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逼迫自己做一些不情愿的事,而孩子则不会拐弯抹角,会直接进行对抗。

第二,孩子已经疲倦了。当人疲倦的时候,会变的非常“懒惰”,就是原来喜欢做的事情,此时也无心情。所以,比较聪明的家长,一定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必须先观察孩子的体态。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孩子不敢违逆你的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但内心一定是反抗和不情愿的,从而会产生做“这件事”是很痛苦的感觉,影响到下次同类情况。

第三,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全家人都认为是“脏活”。家人对某些事情的态度,会很快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假设要求孩子去做一件自己也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也是会不喜欢的。所以,对于做事情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想改变就需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第四,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当某次突然要求孩子做某事的时候,孩子根本不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然难以听命。这种父母的过于保护,使孩子丧失独立动手能力,在家庭中倒也罢了,可有一天进入社会后,由于什么事情也不会哦,其结果很容易导致挫败感,直接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第五,有更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情形出现,或着急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经常会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当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心思已完全不在你的要求上,不管是让孩子做某事,还是不让做此事。这其实是孩子的正常情况,是其好奇天性表现,他们由于缺乏较高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所以,孩子不按照要求去做,不能简单地说孩子不听话,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听从家长的教诲。

好,回到我说的场景中,对于本例,若仔细分析,则可以发现一个父母教养的问题,即做父母的,非常喜欢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比如,“快把玩具收了!”、“你要去刷牙洗脸了!”等,这种不是很平等的对话方式,使孩子感觉是一种强迫。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使人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毕竟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指使”。另外,这种命令口吻,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内含谴责、高人一等的意味。 

可是,如果你命令孩子去做某事,假设孩子心不甘亲不愿地做了,倒也罢了。问题最大的是孩子没有去做,家长没有进行强迫孩子执行。这里就牵涉到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了,即“言必信行必果”。既然已经命令孩子去做,孩子不做,就需要想办法强迫执行了,因为命令应该是无条件的。所以,家长在命令孩子之前,一定要先想好后果。 

在一般家庭中,最常见的是,家长“命令”孩子后,孩子没有行动后,家长往往不愿意耗下去,也就随孩子去而自己去做了。但这种父母明显的言行不一,未来就难以管教孩子了,因为孩子很快就知道你的命令是可以“商量”的。此时,家长最好的处理结果,就是要强迫孩子去做了,否则下次孩子更有可能不听话。虽然这样做也不好,但两害相权只能取其轻。 

因此,父母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最好不要随便去命令孩子。若有一定要孩子去做的事情,就不能因为孩子不肯去做,就不叫他们去做,这无论如何也要他们服从。此时家长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命令一出,就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是非常郑重的,你不管有什么理由和不情愿,也要执行。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无故违反父母的命令并养成习惯。 

所以,为了避免矛盾和对立情绪出现,许多时候,家长应该采取比较活络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比如,你说“你快把凳子摆摆好!”,就不如说“你能把凳子摆摆好?”,或采取游戏的方式说“咱们比赛,看谁先把凳子摆好?”这样的结果,就算孩子没有去做,也没有什么要紧,因为说话语气是活动的,原来不是一定要孩子做。 

需要知道的是,当家长请求或命令孩子去做某事,而孩子为执行的时,千万不能利用物质引诱或进行许诺,这会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为了一种“功利”而去做事情。如果要去孩子做的事,是孩子本身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某些生活习惯方面,当孩子完成后,也无需进行表扬和鼓励,除非是本次效果好或比上次有进步。 

因此,父母平日不宜多用命令式的语气来要求孩子,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当良好的习惯养成后,就不需要家长时时提醒和督促了。另外,在孩子能力尚不完全具备的时候,家长故意请求孩子的帮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当孩子完成后,那怕仅是获得父母的会心一笑,孩子都会感到十分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