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英语启蒙早有用吗

    重点,有的还要求跟读。安妮回国后,学校的英语课有专门的听力录音带。开始的时候,安妮好奇,就在车上放听。结果,小宝觉得很好玩——因为录音带的语速非常慢。没听几遍,小宝就开始输出了。但是据我所知,安妮的很多同学听这些磁带想跟读也是有难度的。 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说,人的辨音能力真的是婴儿期最强、以后逐年减弱的话,那么从出生以后就开始进行语音信号输入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应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大脑中存储了大量正确的英语语音,以后再听到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和识别。这样说来,为什么不英语启蒙误区 很多妈妈对中式英语深恶痛绝,我也是中式英语早些给孩子提供英语语音资料,而一定要等到小学才开始很费力地去要求孩子去听、去正音呢?毕竟,六岁以前的细水长流要比上学以后作为学科每天去学要省力得多啊! 当然,虽然接触英语的早晚对于辨音能力甚至对于后期的英语语音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说,早接触英语的孩子以后的英语水平就一定高。就拿安妮来说,目前她的辨音能力很好,但是如果只有听力水平,不进行英语阅读训练的话,那么将来她在英语上一样是个文盲。这和咱们中国人中文说的好但是不认字一样没文化是一个道理。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4) : 营造家庭英语小环境

    学习输出,相信定会事半功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正确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所获得的不是一些孤立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而是一种英语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三方面说的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那么家庭英语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兴趣的培养。最近和很多大一些的小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馈就是对英语的厌倦。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兴趣?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按照学中文的方式来学英语。 想想我们的孩子在会说话之前的输入阶段,有谁整天盯着孩子,看他对大人的话到底明白了多少?又有谁在孩子刚听了几天之后,就要求他跟读?当亲子阅读刚开始的时候,又有谁在意孩子能读多少字?凡是那些中文阅读习惯培养得好的孩子,几乎都是家长给了大量的书,每天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讲去读的。 在本书第三章我们讲了北美的科学阅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就像一个大的游泳池。学游泳只在陆地做模仿动作不行,需要的是在池子里扑腾。想让孩子有本事,那就扔到池子里。在营造家庭英语环境方面,也是一样。 英文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大量地读。这里所说的大量,绝不是每天几个小时的大量,而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量的积累。如果不顾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人为地填鸭,不仅会让孩子逆反,甚至还可能造成像今天很多大孩子那样惧怕英语、逃避英语。 每天半个小时也好,一个小时也罢,让孩子觉得英语和中文一样,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从英英语环境的核心不是和孩子说几句英语这么简单。和孩子说一些三明治英语或者是外国人觉得很奇怪的中式英语文中可以获得和中文一样甚至从中文里得不到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接受它。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2): 英语思维难在哪儿

    如我前面所说,国外的儿童英文读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么、玩什么、生日 party、掉牙、学校生活、幼儿园活动、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国外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都有体现。 也许,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表达还会觉得陌生,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通行的表达方式,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很自然地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必进行什么翻译了。 前几天,俱乐部的一位妈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她女儿现在可以和国外亲戚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过的英文故事书。虽然她女儿的表达还谈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对方知道她在说什么,而且她们说的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交流的结果,就是两个孩子越聊越有兴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双方都觉得很有趣。 过去,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没有人注意过需要给语言提供一个情境对应的机会。所以,那时的英语学习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对应。如果我们想想母语的学习,大家在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帮助的情况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实物和声音的对应?拿着一个苹果或者是苹果的卡片,告诉孩子这是苹果。所以当我们教孩子英语的时候,一样没必要非英语只能按照翻译的方式学,对英语思维无比崇拜。后来听到小宝说英语才知道,不同的语得把汉语意思告诉他。让孩子大脑中的英语和汉语自成体系,自己去寻找自己对应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要比看动画片更广泛、更持久些。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3):妈妈英语不好宝宝照样行

    以对孩子少了纠错的环节,孩子在妈妈面前的压力不大,更容易建立对英语的自信。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听力辨音能力以后,如果开始学习 Phonics,那么亲子阅读的阶段也很快会完成,孩子马上就能进入自主阅读阶段。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妈妈的作用,其实就是在孩子进入正规学习之前非常短的那段时间内给孩子一点力,帮孩子进入正确的轨道。在这一点上,妈妈对儿童英语学习整体方向的把握,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 最近我看安妮英语俱乐部论坛上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习做的跟踪记录(论坛上叫做楼盘),有些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些英语不好的妈妈们的执著和努力。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些妈妈,努力在吸收着我博客和英语并不好,但是孩子的英语他人楼盘中的精华,努力去和自己的情况对应。结果,短短三个月,孩子的英语听力和阅读就都走上了正轨。 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的英语学习是不是能上轨道,和妈妈的英语水平没关系,倒是和妈妈理解英语教育的理念、方向、方法有关,和妈妈在研究这个体系框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有关。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6):各个年龄应该学什么

    阅读兴趣,然后开始 Phonics 的学习,进入自主阅读阶段。 不管是听歌、看动画片、还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的就会主动去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内在能力形成的过程。有了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无限的潜力。任何具体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两种能力,这些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上,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但是不管怎么变,都要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线。兴趣为王,给孩子一个科学的轨道,孩子就会给你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 关于英文写作的问题,本书没有详述。在英语启蒙阶段,如果能够在听和读方面过关的话,说和写是很容易上台阶的,只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了。这个问题,留待以后探讨。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8): 选书不当的教训

    要是听力理解能力。既然不要求他读出来,就没必要管他有几个不认识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说到底,孩子亲子阅读对书的理解程度,不是靠认字,而是取决于听力理解能力。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强调,亲子阅读一二级读的差不多的孩子,不要急于开始自主阅读,听读三级以上的故事,这个更重要。听力理解能力的上台阶,对以后自主阅读能力很重要。 目前俱乐部的第一批孩子正好处于上升阶段的第二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三个月的时候,孩子们的听力能力提高了一截,对于听故事不排斥,所以很多孩子开始主动选择读物让妈妈来讲;那么目前又过了三个月,有些孩子听读一二级读物很轻松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转折点。 是把主要时间花在要求孩子读出来一二级读物上,还是继续上台阶,让孩子听读三级以上的读物?当然我这个选择是就亲子阅读这个层面而言。对于学p的孩子,按照进度选择简单的p配套读物和一二级读物来英语自主阅读是正常的。不在此讨论之列。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5): 音频是家长的好帮手

    做到的。 ④ 对于学习 Phonics 的孩子,音频应该怎样用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很多孩子拿过来音频就听,然后根据记忆去读,实际上这对于拼读是有影响的。就好比,孩子刚开始学拼音,他要拼一个字的时候,肯定先是 ch-u-ang,然后读出来 chuang,再熟悉之后才会和后面的字连起来读。如果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个字,孩子就省略了拼读的过程,这对于孩子学习自主阅读是没有好处的。 自主阅读最终是要靠孩子理解规则并且在阅读中学会使用规则之后再读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于自主阅读的孩子,开始的时候不要用音频,等到孩子能自主拼读了再去听。这就好比孩子练钢琴,老师说,开始不要听别人弹奏的光盘,以免孩子上来就模仿,而没有自己的理解。阅读也好,弹琴也好,都是一个大脑思维的过程,让孩子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才好。 对于没有音频的读物,有些家长干脆就不用了,其实这也没有必要。音频只是孩子用以训练韵律节奏的一个方式。没有音频的读物,也要让孩子多读,尤其是处于 Phonics 学习期的孩子们。如果这些孩子前期有非常多的语音积累,通过一部分音频来做辅助,再经过一定的朗读训练,完全可以实现有感情的流利阅读。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0):被忽视的有感情流利阅读

    英语的音频资料。大家听后感慨的,一个是母语值了。这恰恰忽略了重复阅读对流利阅读能力的作用。国外的儿童读物,非常生活化,孩子很喜欢,都会一遍一遍地读,很多道理上的东西随着孩子积累的增多自己慢慢就会体会出来,而重复的过程则训练了阅读的流利性。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读书就要读名著。说到名著,不得不说说我自己的转变。以前在国内,给孩子的书都是什么著名童话之类的,似乎读书就要读经典。到了国外,开始我很不习惯他们的绘本,怎么没有什么经典呢?图书馆茫茫书海中,显眼位置连获奖书都没有,大量的书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但是后来才发现,大量阅读是国外的主流观点。每一本书都有值得吸收的优点,尤其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童真、童趣、想象力有的时候比思想性更重要。而能够吸引孩子大量阅读甚至重复阅读,让孩子流利地读出来,本身就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这个能力,孩子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力就会超强。站在这个角度,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北美教育中,阅读能力被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而站在输出的角度,流利阅读本身也是输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能够把书有感情地读出来,进而能够复述出来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2):磨耳朵要不要抠单词

    面的规律。这些输入达到一定的量后,孩子即使听到别的不规范的东西,也不至于被这些东西带跑。    另外,有人关注英音和美音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打算去选择,同时以简单好听为原则。在孩子有一定底子的前提下,不同风格的语音输入对于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也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英音也好美音也好,它们的韵律节奏是相通的。而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人和母语者讲英语最本质的差别所在。 这里面另外引出来的话题就是双语动画片和三明治英语动画片好不好的问题。很多孩子对于动画片也好书也好,都会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比如《天线宝宝》,如果他最开始看的是中文的,那么再给他看英文的,他就很难接受,因为对他来讲,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他不能接受一方面的变化。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孩子先看了英文的,后来发现中文的了,则坚决不愿意再看英文的。这一点在中文强势的孩子身上很常见。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动画也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好书也好,好玩才是第一位的。不管什么语言,他能理解得越多,才越觉得好玩。所以孩子会自发地选择对自己来讲容易的语言。 而三明治英语,也就是中英夹杂的语言,设计之初应该是为了突出单词和句型,而且设计者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孩子不能看懂全英文的,所以要用中文吸引他。吸引没错,但是这类动画片对于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无益。 关于语感和韵律节奏的训练问题,我将在本书第四章中详细介绍加拿大小学的训练方法,供国内的妈妈们参考。

  •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3):儿歌和动画片哪个好?

    要看,每天要重复几次。从开始的专心看,到现在的跟着重复,这英语也是他开始准备自主阅读的标志。 说到泛听,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把资源一股脑地都扔给孩子。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贴近孩子生活经历的资源往往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泛听的东西可以给出一个区间,上下之间有一个跨度。然后孩子自己去决定选择低的还是高的。每过一段时间,妈妈都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整,及时更新补充新的资源。 抓住孩子兴趣的火花,及时提供他感兴趣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立体地给予其他资源。这样,孩子兴趣的一个小火点才能一点点变成火花,变成火海。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给予资源的时机和方法问题。做得如何,取决于妈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