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儿童,由于先天条件的影响,他们在中文习得方面有很多特殊之处。一般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基本掌握中文的语音,大量的日常用语,包括少量汉字。以语言环境和条件而论,中文对他们来说不是纯粹的外语,学者李芳把这种性质的华裔中文教学称作含有母语基因的非母语教学,Richards et al. (1985)、Helgesen (1987)和 Walton(1996)更把华裔初学者称为“假初学者(false beginner)”。从父母处习得的语言优势,这种在语言、文化上的“姻亲”,某种程度上可使中文学习的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有时也会变成中文学习的一些先天屏障。本文通过实地考察, 对华裔学生在汉语习得方面的特征做一些浅略分析,谈一下在一种特殊语言环境下可能遇到的语言学习及文化身份上的问题。

一、华裔子女的语言环境及文化认同

本文所提到的调研对象位于德国柏林的益智中文学校,研究群体主要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子女,他们年龄在4岁至15岁之间。相当一部分低龄的华裔学生,对汉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来学校学习仅仅是“应父母要求”。在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妈妈/爸爸要我学”,根据长期随堂观察,由于受环境语言德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欲望,欠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说汉语,但不爱说汉语,除了跟老师和在课堂上被要求用汉语外,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语言环境,甚至在华裔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也是用德语交流。这些学生的言语技能较难得到真正巩固和加强。

对于华裔学生而言,中文学校的作用是培养中文语言技能,同时把文化背景相同的家庭和学生联络起来,另一个作用应该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有机会学习与自己有渊源关系的中国语言文化。在访问一位在德国长大的华裔同学时,他提到:“虽然我在德国长大、受教育,没有任何语言障碍的问题,可是仍然会经常觉得fremd (陌生感),这个问题不光是我有,和我一起在这长大的表兄妹,有时也会说‘die Deutsche(这些德国人)’这样的话。他们这样说,其实就是不把自己当做德国人了……”

而另一个例子来自于课堂上,在学完课文《中秋节》之后,老师要求学生们写一篇作文介绍德国的复活节,描述在家过节的经历。颇感意外的是,班里大部分学生家中是不过复活节及其他德国传统节日的。在这些没有完全同化到德国的社会文化中去的华裔家庭中,华人子女在平时和德国及其他非华裔族群相处中感受到的“陌生感”或许可以通过在中文学校的学习被一定程度地缓解。

二、语言的缺失导致身份的模糊

正像社会语言学家们常说的,我们使用的语言决定我们是谁,它是我们身份的重要因素(Edwards, 1985)。对大部分华裔学生来说。即使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他们平时在家里并没有一个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外又无法通过和其他讲普通话同学的交往来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反而还会受到德语腔调的负迁移影响。一位跟随父母回国探亲的学生说:“在中国,虽然我说话他们都听得懂,我一开口说话人家就知道我不是本地人,说我音调怪怪的,但样子又不像一个纯粹的外国人,所以别人听我说话的时候,都会很好奇地打量我。”
这一类的经历在华裔学生中其实并不鲜见。虽然能有机会随父母回中国探亲访友,对很多海外华人子女来说是一个正面的经历,能够激活他们对中文的热情,让他们意识到用中文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促进他们学习。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之行也许同时会让他们产生一些疏离感,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中国人“不一样”,这种“不同”不仅是生活、文化、思想方式上的,甚至是直接而迅速地显示在说话上,在语音语调上的。他们一张口,就被认作是“老外”了。因此,对海外华裔儿童来说,这种语言技能上的先天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华裔学生汉语习得中的特点 

如果说德国学生学习的是汉语,则华裔学生应该更确切说是学习“语文” 。华裔学生在汉语习得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语”和“文”统合, 读写所占比重大。华裔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学前已经能讲普通话或者中国的某种方言,这一部分的学生在中文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中文口语的规范化表达,加强阅读与书面表达能力。从父母自然传授向学校教师正式教授的过渡和从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 使得中文学校的教学内容中读和写比重相对较大。据一位同时在德国中学和华裔中文学校教课的教师叙述,在教学时间相同的一堂课上,中文学校认写的字是德国学校的两倍还多。

一周三节课的时间,一个二年级学生通常学习10到15个汉字。一位家长提出,他们送孩子来中文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字通文,能够看书,在阅读的时候有乐趣”。这种学习特点和要求是基本符合目前海外第二代华裔的学习状况和家长的期望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样以“读写”为重的教学特点,以及汉字学习中重复练习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习惯了在德国学校相对较轻松活泼,注重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训练的华裔学生感到不习惯,如果引导不当,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抵触情绪。

四、小结 

华裔学生在汉语习得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他们来说,汉语的习得除了是一种语言技巧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身份认同。由于其周围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者会受到居住国通用语和异化母语的干扰,在语音、词汇、写字和语言运用方面形成一种语言学习的障碍。另外,部分华裔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模糊、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据此,教师和父母应在课堂里努力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也需在中国方面的推动和协助下,让学生更频繁地参加汉语机构举办的各种假期文化活动。此外,海外华裔教育工作者应努力逐渐把华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的轨道,在教授中文的同时,也可用中文教授当地语文和史地知识,以提高汉语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美国一些地区的华人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制,除适当保留中文课程外,其余学科均采用所在国语言或英语进行教学, 这个教学模式也可是在德国的华人学校将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能对华裔中文学习的这个主题做一些片面和有限的讨论,对于华裔师资、学校组织、家长态度和配合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并未展开和深入,笔者期望在以后的篇章中能逐步深入地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