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孩子,一直按照中式英语的路子学习。结果就是,通过各种听力教材积累了很多的单词和句型,但是听力理解能力上不去,听不懂英语故事,原版书读不出来。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了专门的口语训练,也会因为听力理解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提升。

语感的问题涉及到大脑的机理,我不是专家,不敢妄加解释。但是从安妮和小宝的情况看,他们从小就一直坚持听那些当时根本听不懂意思的儿歌甚至脱口秀,最后的结果就是,日积月累,他们很容易听得懂长句的歌词,并且还能够自主地模仿。也就是说,孩子即使没有理解快速的语音资料的中文意思,但是通过大量的听,他的辨音能力提高了,就能够把语音中的元素区分开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去找外教上课,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输出,有的孩子很久都没有办法输出。说到底,是英语泛听量的问题。

同样,孩子看动画片也是这个道理。有些成人说,动画片那么快,我都看不懂,问他什么意思,他更说不出来,这是不是无效输入呢?也许,从这部片子来看,孩子没有完全明白。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看了一段时间动画片之后,回头再听一些慢速的儿歌,孩子会觉得很容易,能轻松地唱出来了。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虽然孩子不需要看明白,可是我的孩子看到难度大的动画片就不愿意看,说听不懂。那怎么办呢?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中文思维在起作用。越大的孩子,对情节理解要求越高,对中文思维也越依赖。

回国后,我和国内的妈妈们交流非常多,对国内孩子的情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发现,从小英语语音输入越少的孩子,中文能力越强,英语输入越困难,孩子会不自觉地要求对应中文意思。而年龄较小的孩子,比如两岁以下的孩子,往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越小接触多种语言的孩子,对不同语言的语音接纳能力就越强。而恰恰是只接受一种语言的孩子,一定要把中文意思确认好才行。在这一点上,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和成人接近了,而这也是我们中式英语中翻译英语的雏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中式英语语音对孩子英语听力辨音能力的影响。有人问我,我给孩子听的儿歌是中国人翻唱的,好不好?这好比外国人学普通话。记得有一年看外国人表演节目,结果,很多外国人说的普通话都带有方言的特点。所以,孩子听的是什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音。原汁原味的英语底子很重要。

也有人说,现在我很害怕孩子听到不标准的发音,所以我不让他接触中国老师。我觉得这也没必要。就好比说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说话逐渐地也会带有一些那个城市的口音。但是,有原来的底子在,这种改变不会伤筋动骨。我们在选择资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比例。比如原版的英文资源要占主体地位,尤其在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听力资源中,这个地位是绝对要保证的。

我们强调听力资源的原汁原味,是为了让孩子能从大量的相近的发音方法中得到正确的语音信号,尤其是韵律节奏方面的规律。这些输入达到一定的量后,孩子即使听到别的不规范的东西,也不至于被这些东西带跑。
  
另外,有人关注英音和美音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打算去选择,同时以简单好听为原则。在孩子有一定底子的前提下,不同风格的语音输入对于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也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英音也好美音也好,它们的韵律节奏是相通的。而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人和母语者讲英语最本质的差别所在。

这里面另外引出来的话题就是双语动画片和三明治英语动画片好不好的问题。很多孩子对于动画片也好书也好,都会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比如《天线宝宝》,如果他最开始看的是中文的,那么再给他看英文的,他就很难接受,因为对他来讲,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他不能接受一方面的变化。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孩子先看了英文的,后来发现中文的了,则坚决不愿意再看英文的。这一点在中文强势的孩子身上很常见。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动画也好书也好,好玩才是第一位的。不管什么语言,他能理解得越多,才越觉得好玩。所以孩子会自发地选择对自己来讲容易的语言。

而三明治英语,也就是中英夹杂的语言,设计之初应该是为了突出单词和句型,而且设计者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孩子不能看懂全英文的,所以要用中文吸引他。吸引没错,但是这类动画片对于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无益。

关于语感和韵律节奏的训练问题,我将在本书第四章中详细介绍加拿大小学的训练方法,供国内的妈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