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的浪潮汹涌,也带来了许多纠结,但美国名校情结是我们众多学生希求不衰的神话。从事留学行业多年的我,一点也不觉得美国名校高不可攀,许多学生申请到美国名校后也没有“灰姑娘”的狂喜,因为他们在申请中与留学专家们沟通中找到了美国名校对人才的解读。

美国本科秋季申请截止大多1月1日。3月份是准备各类考试最佳时期,是规划2011年赴美留学的黄金时期。进入一流的美国大学,一定要做一个细致的规划。

没有“高、大、全”的人才   精准定位

许多学生在申请时,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除了SAT、GRE、GMAT硬性成绩外,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读书计划、申论题都表现了自己不凡的表现,证明自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全才。这样反而适得其返,人才只有“独特性”,没有“兼优”的全才:学术型、组织型、独立型、精益求精型、博学广大型……,当有一方面强大时,另一方面就薄弱。

美国名校对人性的了解与中国人不同,不是公式化。美国教育对人才的定位很广泛,他们相信许多优良的品质、习惯、能力都可以成就于社会,所以美国大学考核标准多元而不统一,并且每个学校还侧重不一,绝对不一体化、公式化。

依据思路组织材料 元素打造形象

定位便是原点,点要串成线,由什么串成呢?元素。

元素其本上分成两个部分:第一种元素有基本素质的丰富素材,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还有高于一般人的情商。第二种元素就是多元化的特长。

元素原则:以小见大。元素要小、具体、丰富。

材料间互证  合乎人性原则

个人的材料有阶段学习成绩证明、课外活动说明、社团活动说明、读书计划、申论题、个人陈述还有二三封推荐信,这些材料形成了像一篇文章的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不能产生自相矛盾,如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对社团活动的空前热忱,于是列出一长串参加过的社团活动。这样拒签一点也不奇怪,大量的时间从事社团活动,怎么会有时间去学习。逻辑上推理:肯定有一个材料是虚假的,一旦给美国名校有了这个的印象,no无疑。

申请美国名校是走出国门实现自己“传说”的一个出发,不要牺牲在起点上。理性规划、机智表述、自我表现。一位学生的母亲说,孩子对美国的感觉和我们家长的感觉会有些不同。虽然在美国很多事情都不如意,但我儿子还是愿意继续在美国读书,每次回波士顿都充满盼望。但愿他们能面对逆境,激发向上的动力,学好做人、做事的的本事,不枉我们牺牲的和小孩相处的时光。另一位家长说,孩子该抗的寂寞、孤独、差异、冷漠,甚至歧视,该处理的日常生活问题等等,都是她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习和经历的,这些在中国也同样要面对。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应对,而这种从害怕,到面对,到承担、到负责、到有成效应对,不就代表了孩子逐渐成人、成熟、成就和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