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三:接受“文理教育”的学生必须在规定专业外,根据定义的“分配计划”学习其他课程。

因此,清楚的了解“分配计划”的含义,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传统教育”方法和“文理教育”方法的本质区别已经逐渐清晰,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就是——哪种方式更适合我的孩子?

问题的答案要取决于你为什么送孩子上大学的原因。如果您坚信,上大学的目标就是帮助他/她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那么“传统教育”的方法则更加直接,您的孩子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考虑一些“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上。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教育”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它很容易理解,并且非常实际。

然而,在争论的另一方,是以诸如哈佛大学等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成百上千的文理学院(例如威廉姆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这些学校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把这点看作是他们的毕业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文理教育”的倡导者坚信,尽管他们的学生可能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及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但是接受“文理教育”的学生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更加深入,是一名更加出色的“思考者”和“沟通者”。因此,他们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人生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事实上,大多数的文理学院太过专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至于学校不提供“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打基础”的专业,例如“商业学”或“国际金融学”。例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就不提供这些专业。顶尖的文理学院相信,如果学生们太过专注于毕业后得到一份工作,那么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机会了。

然而,这种情况导致了顶尖学校毕业生每年都要面对一个奇怪的情形。他们花了四年的时间努力学习,终于从一所德高望重的、坚持“文理教育”理念的学院获得了学位。讽刺的是,当他们试图去找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位对任何一份具体的工作都显得不够专业。例如,一个在文理学院历史系毕业的学生,通常会感到自己不如接受“传统教育”的商学专业的学生。

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对“文理教育”有担心。他们或许心理上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但是也担心不知道学生在毕业后能否会顺利的找到工作。他们想知道,如果孩子去就读一所为就业做准备的学校会不会更好——学习一些尽可能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不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课程上。换句话说,就是去就读一所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的大学。

理解这种焦虑是非常必要的。直到你决定了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之后,才能够决定接受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换句话说,如果你十分注重孩子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且“文理教育”的方法听起来有一点奢侈,那么“传统教育”的方式则更适合您。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且,您认为孩子需要学会如何思考和沟通,您意识到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他/她可能有很多兴趣爱好,那么“文理教育”的方式则更适合。

结论四:“传统教育”和“文理教育”的区别还在于找工作的现状不同。

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找工作更容易些。接受“文理教育”的学生找工作困难一些,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倡导者相信它为学生整个人生的成功做了铺垫。

介于以上的现实,我注意到很多家长最后决定采取一种很奇怪的妥协策略。如果他们的孩子被常青藤盟校录取了,那真是太好了。家长们似乎不在乎这些学校采取的“文理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不能被这类学校录取,那么家长们则倾向于排名靠前的国家大学,这些学校中的大多数采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出于某些我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原因,这些家长们从不考虑文理学院(尽管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常青藤盟校是这类学校的顶尖学校)。简而言之,父母们似乎忽略了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真正差异。

然而,少数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他们决定“文理教育”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被常青藤盟校录取,这些家长们则着重于考虑文理学院,不考虑不采用“文理教育”方式的国家大学。他们可能仍然注意排名,但不会试图将国家大学的25名和文理学院的25名相提并论。他们能够意识到很难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

我喜欢后者的方式。注重大学排名是合情合理的,并且假设排名高的学校比排名低的学校“优秀”也是可以理解的(请注意我在其他文章中写到的,排名上有细微差距的学校之间其实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忽略了“传统教育”和“文理教育”的真正差距就是错误的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一种方法肯定比另一种方法更适合(根据对于教育理念的不同理解而定)。

结论五:在关注学校排名前,请首先确定哪种教育方式对于您孩子和您自身来说是更适合的。

一旦这点被确定了后,请确保关注的学校是采用该种教育方式的院校。不要试图将这些学校同教育方式不同的其他院校作比较,即使他们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被纳入同一个名单中。

所以家长和同学们可以好好参考,结合自身的特长爱好以及专业方向选择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