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发表于2012年第7期的《少年儿童研究》,同时也是《缺少玩伴的童年是很可怕的》的续篇。

某天,一位妈妈和我说,她上小学二年级女儿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几乎没有什么不良习惯,但相对缺乏主动性。可最近她发现家里零食消耗极快,但又没有见孩子怎么吃。经过仔细观察和侧面了解,原来是女儿带零食去学校,给另一个女孩吃了。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对此,我问了才了解到,这女孩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日程安排的满满的,不是上英语就是学钢琴,只有中午那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孩子带零食去给别的女孩吃,完全是期盼别人带她玩!于是,我问为什么不给孩子找一个伙伴,她妈妈到也痛快,上来就说:“我给她报了怎么多兴趣班,还不是就是想让她多和其他孩子接触,成为好朋友?”参见《如何从孩子的视角看学前兴趣班?》。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当我问她有没有留下其他孩子的联系方式,或找时间约对方孩子一起出去玩,或约到自己家里来,等等,一串的“没有”,噎的我说不出话来!孩子们课前、课后几分钟打招呼的时间,难道能找到玩伴或朋友吗?家长一边要求孩子上课用心听讲,一边却认为这是交朋友和拓展社交,完全是一厢情愿和不可实现的想法。

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也是一个社会人,未来终究要进入和融入社会。同伴关系在孩子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满足他们归属感,以及爱和尊重的需要。特别到小学以后,其归属感从家庭开始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

同伴交往使每个孩子都处于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在这种交往中,孩子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比如,有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热情、善于交往的受欢迎类型孩子,也有具有攻击性、不尊重同伴的不受欢迎的孩子。当然,也存在依赖或顺从,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的受忽视类型孩子。上面说的那个女孩,恐怕就属于常常被人忽视的,因此孩子采用物质收买的方式,以期获得“友情”和关注。参见《孩子未来成功基础是人际交往》。

话说到这里,这位妈妈开始和我探讨什么是孩子真正的玩伴。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孩子选择玩伴的因素。孩子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倾向性,且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和具有动态性。通常相互邻近的客观条件,使孩子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在低年级孩子中多以行为、品质、兴趣相近,和学习成绩为选择玩伴条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影响孩子结交的主要因素变为学习成绩、行为特点和人格特征,以及集体协同合作机会。

虽然有许多因素影响到孩子结交玩伴,但最基本的因素还是孩子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家长是否给孩子创造了认识朋友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在同学、亲朋好友以及邻居中,甚至是在陌生人中找到玩伴。当然,这需要家长自己也善于和主动结交朋友,直接给孩子示范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教会孩子接纳同伴的缺点。

那如何给孩子找一个玩伴?家长对此可不能太随意,万一不合孩子的“胃口”,那就等于帮倒忙!对低年级孩子,在延续“只要能和自己一起玩就是朋友”情况下,发展到“只有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才是玩伴,更倾向于单向帮助关系。等到了高年级,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双向帮助大为加强,尽管会带有许多的功利性。而等到青春期以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接近成人,在兴趣一致的基础上会相互分享和帮助,并出现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听了我一番解释以后,本来很自信的这位妈妈反而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了,于是,我为她提供一个相对较通用的原则和技巧。

原则一:只要孩子有时间、有机会,他们一定能够自己找到朋友,无须担心他们受挫,因为这也是成长的经历和代价。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放开孩子,孩子一定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按照对方的要求控制情绪,最后都能自己找到玩伴;参见《放权就意味着要相信孩子》。

原则二: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孩子喜欢,能玩到一块去,就随他们自己去玩。孩子之间有嫉妒、争斗都很正常,只要打完了还想一块玩,那就说明两个孩子之间吸引大于矛盾。反过来,如果孩子由于矛盾而和某孩子长期不和,家长反而需要观察自己孩子,看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参见《孩子为什么不愿和小朋友玩?》。

原则三:不要以成人主观看法去限制孩子的交往,例如,孩子经常和一个卖菜家庭的孩子玩,家长可能会很喜欢。要知道,与不同层次的孩子玩,这也是一种教育,即如何平等对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他人身上的优点。孩子愿意经常和对方在一起,对方孩子身上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

原则四:成人对待孩子的玩伴,也切忌有功利心。例如你想要和某位领导或老师搞好关系,就怂恿自己的孩子与对方的孩子交朋友,甚至还“语重心长”的讲解对方的爸爸妈妈有多么的重要。童真是纯洁的,不要把成人的阴暗和自私的一面,展示给正在建立人格的孩子;参见《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别教人性的劣根》。

原则五:如果家长观察或了解到对方孩子的家庭,有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需要你的介入。例如,对方孩子的家长游手好闲,整天抽烟酗酒打麻将,那么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接触到这样的环境。而这种影响,对孩子是有害和难于抵御的,但这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原委,而不是单纯的禁止;

原则六:当你发现对方孩子身上确实有很多坏毛病,而你的孩子却坚持和对方一起玩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和他一起客观的正视这些问题,然后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为什么自己孩子会被这样的孩子吸引,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否过于忽视孩子需求?

假设你的孩子本身在人际交往上比较怯懦,缺乏主动,那家长就不能等待,要采用一些技巧进行引导,且巧妙地不让孩子感觉有压力。如果期望他们交朋友,一定要“引诱”,让他们产生内在动力,并驱使孩子自己主动走出第一步。如果孩子有压力,感觉到父母“强制”他们去交朋友,孩子反而会更加退缩。

技巧一:多和有年龄相当孩子的同事、朋友、亲戚交往。比如,父母可以邀请这些人来自己家玩和吃饭,或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但不管何种方式,父母都不要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身上,可以让他们单独在一起,甚至是在家附近玩。如果自己孩子对某个孩子很中意,可以让孩子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给他们交流的空间。

技巧二:约孩子喜欢的同学一起写作业。现在的父母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期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当你观察孩子对某些孩子不反感,就让孩子约对方一起写作业。当作业写完以后,再一起玩一会,或共同阅读。此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辅导能力,能指导孩子写作业或答疑解惑,对方家长会非常乐意的。参见《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喜欢做作业》。

技巧三:充分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你的孩子喜欢表演或爱玩机器人,那就鼓励孩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队,一起排演节目或联合个人优势做最好的机器人。孩子在这些丰富的集体活动中,既增加了自己的能力和交到了朋友,也会适应团体的游戏规则。当然,父母能找到一些比赛让孩子参加,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参见《我是如何培养孩子领导力的》。

技巧四:带孩子参加社会团体的活动。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公益组织,常常会通过微博和亲子论坛发起各种有意义的免费活动,而参加活动的人多半也属于“情投意合”。所以,当家长发现某个活动和孩子的兴趣相吻合的时候,就带孩子去参加。这样,不管是参观博物馆还是植树,孩子都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和认识年龄不一的朋友。

技巧五:创造机会,让孩子结识陌生孩子。许多带孩子出去玩时,可能约不到朋友,但去的地方往往会有同龄孩子出现。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机会,主动去找一些临时性的玩伴,也许一个好朋友就此诞生。比如,你带孩子在野外捞小鱼,旁边有同龄孩子你看着顺眼,就可以让孩子送几条鱼给对方,并找机会一起行动,甚至是一起野餐。参见《案例分析:幼儿为何会惧怕男人?》

技巧六: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让孩子邀请同性朋友来家住一天,或去别人家住一晚。这种做法,对大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和对他们信任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表明你的家庭已经得到对方家庭的高度认可。当然,在此之前要和孩子说清楚,不管谁去谁家,一定要遵守对方家庭的界线和生活作息习惯。

所以,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别过多占用他们的时间,同时一定要珍惜孩子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阻止或粗暴干涉,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孩子的童年是很短暂的,失去快乐童年的孩子,在未来很可能遭遇各种麻烦,甚至是丧失“活”的希望。所以,难道做父母的,真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到外面去寻找欢乐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