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有位妈妈带着6岁半女儿,偶然路过一个舞蹈培训班,孩子同意去上一次体验课。到了上课时发现,其他孩子年龄都大一点,且已上了一段时间课。孩子看到她们的动作自己没学过,也跟不上,情绪就很不好,根本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位妈妈提议进屋看别人跳,孩子也不去,一直在教室外玩耍并不时偷看别人跳,而且说:“我不想学,我都不会,我来就是想玩这里的玩具的。”下课后,这位妈妈想让老师看孩子的基本情况,但她终究不肯合作。而当这位妈妈建议回家时,她女儿也不肯走,直到下课才走。事后,孩子说那些动作她做不到,怕学不好,就不想学了。

这位妈妈说女儿去试听舞蹈课,结果孩子怕做不到而不学,她始终没有批评孩子,事后也没再提过舞蹈班的事情。这位妈妈在这点上做的不错,值得表扬。但是,这对很喜欢听着音乐自编自跳的6岁半女儿来说,也恰是妈妈在前面处理和引导不当,很可能失去孩子的一个发展机会。在引导孩子兴趣方面,确实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吓”到孩子。

对某些父母不懂的孩子兴趣,往往会求教于专业人士。如果父母“功利性”不强,会借孩子发现感兴趣的东西,或创造机会让孩子“偶遇”。这样,孩子的学习虽然还是家长期望的,但已经由“父母要自己学”转化为“我自己想学”,这两者差异之大,会使孩子在学习持久性和成绩上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让孩子学,不如让孩子自己想学。参见《衡山派掌门莫小贝的兴趣班》。

对年龄合适的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是非常尊重孩子的表现。而当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家长不勉强,同时也是尊重孩子。只是对后者,家长已经是浪费一次机会了,因为孩子由“有兴趣”发展到了“没兴趣”,这就需要父母认真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出现了转变,难道只是孩子易变,有没有是家长没养好孩子的趣?参见《为何儿童教育贵在养趣(续) 》。

在让孩子学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课程”时,家长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孩子水平,你认为简单,对孩子可能就是极其复杂。所以,就算孩子答应上一些兴趣班,也不能只鼓励而不说难处。早一点给孩子打“预防针”,明确说明要学习内容的难点和困难,孩子反而会有一种斗志,当孩子恰当的坚持就能“鲤鱼跳龙门”。

另外,家长对一些兴趣班也要考核,且选择同龄、同水平的孩子一起学习。某些机构为了钱,允许孩子中途插班,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对某些从来没有接触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和颇受打击的。所以,让孩子和高出自己水平一大截的其他孩子一起学习,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自卑,快速打消自己的积极性,导致没有兴趣了。

这位妈妈说女儿自尊心很强,不想落后,但做不好就会发脾气、放弃,做好了就会兴致勃勃的让他们看,也很喜欢在别的小朋友或别人面前表现。从孩子的角度,这是非常正常的表现,是人都希望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另外,往好的说,孩子做不好就发脾气,是自尊心较强和有上进心的表现,而往坏的说,这也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

但是,孩子喜欢表现,往往是家长历次“鼓励”的结果。孩子知道怎样做能得到成人的赞许,是一种社会化习得产物。同样的,孩子没有做好而感到“丢人”,通过发脾气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也是家长历次表现出嘲笑、不喜的结果。因为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过度重视和强调结果,而忽视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努力。参见《人生本是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当然,这里也牵涉到孩子目标的设立问题。对于学龄左右的孩子,他们求知欲极其旺盛,容易出现“好大喜功”。对一些孩子能力还不足的地方,千万不要要求孩子能一步做到。比如,和孩子玩翻花绳,就算家长一步一步的教,但孩子手小协调性不足,难免翻不好。此时孩子沮丧地说不学,家长再怪罪孩子缺乏耐心,就再次刺激和强化孩子负面情绪。

比较好的做法是,把你期望给孩子的目标,拆分为数个小目标。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不足,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看清目标和结果之间关系。拆分小目标后,孩子相对容易完成的,而不是“遥遥不可及”和看不到“终点”,他们也就有兴趣来进行挑战,并获得大量成功体验和得到家长的赞许。比如,和孩子玩翻花绳前,最好先让孩子练习拿稳绳子。参见《让你孩子实现成功的秘诀》。

这位妈妈说女儿看到其他小朋友会的事情,自己也想学,比如,看同班小朋友会翻跟头她也想翻,没经过练习自然做不到。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家长攀比的结果,那怕是简单说“看谁谁都会,你要是也会就好了”,如果再加上家长看中孩子的结果,就会使孩子希望得到家长心目中“好孩子”标准,以完成别人也会的行为,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

想解决孩子自己发起的“攀比”,一是要和孩子说清楚,是人都有缺陷,就是爸爸妈妈也不是完美的,许多事情也不会做;二是要鼓励孩子展现自己的长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比什么都强;三是要勇于挑战,只要是努力了,那怕失败了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四是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一样,且你今天不会,并不代表明天你也不会。

有意思的是,这位妈妈说女儿喜欢尝试,但不喜欢别人的帮助和指导,凡事她都要自己一个人练习,还故意把门关上不让家长进。理论上说,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善意的帮助,如果拒绝“外援”,不是这些帮助有代价,就是让人感觉到“被施舍”,或打扰思路。所以,给孩子提供帮助,家长千万不要有絮叨、进行比较、责备孩子笨、自己抢孩子活等表现。参见《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面对孩子的“问题”,比如喜欢表现自己、遇到困难退缩、不太喜欢别人帮助,这都是许多成人也有的问题,人之常情,不需要特别的大惊小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向身边成人学习的结果,家长也别指望孩子事事完美。每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这位妈妈说的那样,要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感到家长能理解他们。同时,一个拥抱或低声安慰,都能让孩子快速恢复过来。

所以,既然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发现孩子有不足的地方,家长首先要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想纠正孩子就需要先改变“原件”质量。与此同时,家长能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很重要的,并在执行过程中尊重、认同、接纳孩子,对已发现的孩子兴趣,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养”。如果初期不会养趣,那就尽可能减少打击孩子兴趣的行为。参见《有些鼓励对孩子来说是误导》。

最后,顺便说一下,如果哪位朋友在育儿方面需要帮助和解疑,且愿意听我唠叨的,可以把孩子的情况详细描述一下。当然,我最欢迎的是,家长自己先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吃别人嚼过的馍,虽然也可以充饥,但终究不如自己嚼的好,呵呵。来信请发zhangwork@,我尽可能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