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小区沙坑看到一幕场景:一个约4岁的男孩独自在玩沙子,他时不时地会扬一扬沙子。那种场面谁都可以想象到,于是他的母亲要求他停止,说这样会扬到自己的眼里。可这个孩子听到妈妈的话以后,反而故意往天空撒沙子!

有意思的是,这个男孩撒完后,露出一种非常满足的意味!其最后的结局,自然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呵呵。等这个孩子哭哭啼啼随着妈妈回家洗眼和洗脸,我想,这个男孩当时故意犯错的快感,肯定是荡然无存了。

在这个世界上,是人就都会犯错误,而从来不犯错误的人,只存在幻想世界和穿越小说中。但非常有意思的是,除了孩子初次犯某个错误以外,其他所有被“犯”的错误,几乎都是明知故犯的!作为一个成人,那些已经犯错误的人,别和我说不懂法,或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对别人利益没有侵害。当然,如果你是一、二、三层楼的楼长除外,呵呵。

其实,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行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的,过分强调自我和完美,是本位主义的一种体现。人,应该理性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在目前所有家长都不是完人的情况下,就别要求孩子做到完美和极致。按照我井中月的观点,当一个人挑不出任何问题时,那几乎是大骗子一个,因为我不相信有100%的真!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第一次犯社会规范认为是错误的错误时,一个正常的父母会理解和认同孩子的行为,并想方设法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不好,自己为何不喜欢这样,经过几次往复,孩子在正向强化下,会较少再犯类似的错误。而对于孩子来说,也正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从错误中学习和获得经验,以掌握相对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

但是,当孩子故意违背家长的意愿,主动去做一些你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时,家长还真不能一刀切,上来就说孩子顽皮和不听话。这不仅有可能是孩子想去体验“错误”,也可能是一种情绪的信号,甚至可能是因为“什么都不是,只是单纯去犯错”。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错误,别什么都担心害怕而急于纠正。参见《惩罚目的是让孩子害怕后果?》。

许多孩子故意去犯错,他们往往都知道父母不允许这样做。可是,父母说的理由他们不明白,完全没有直接感知。孩子故意去做,只是一种为了“享受”错误的结果。比如,父母总说这个碗很烫,不要去摸,孩子十有八九还是会去摸的。但下次你再让他们去摸,却几乎不会去尝试了。所以,这种故意犯错不是什么坏事,吃一堑长一智。

另外,有些气质的孩子,比如胆汁质类型的,他们喜欢故意犯错当成一种对家长权威的挑战,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心”。其目的就是想让父母为难,既想看到父母生气的样子,也是准备“讨价还价”的策略。比如,你不让孩子乱扔东西,他偏扔。面对这样的行为,较好的办法先让孩子情绪发泄,然后靠界线约束,针锋相对反让孩子下不来台。

比较麻烦的,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故意犯错,这多少和安全感缺失有一定的关系了。当家长继续忽视时,孩子会变本加厉,甚至通过“自残”来换取关爱。对他们来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看到父母心痛和怜爱的样子,并获得较长时间的相伴和陪护。对此,父母只能想办法去补足孩子的安全感,别无其他高招。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但最麻烦的是孩子“什么都不是,只是单纯去犯错”,这种情况在成人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你看见路边的鲜花非常好看,于是就摘了一朵;或是你喉咙发痒,随地吐了一口痰;或是看见地上有100元钱,看左右无人就装兜里面了,等等。如果再“恶劣”一点,例如偷窥别人隐私、恶意捉弄他人、在超市拿东西等。完全属于典型的明知故犯!同样的,上面所说的例子,那个男孩也是如此的。

人,有时还真不需要太完美,偶尔去冒险做点错事也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体验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也是为了倾听自己的心声,看看做这种事情,到底有何感觉。这些做法,和理性无关,就像吸食摇头丸一样,多少是在追求一种刺激!这个世界,也恰恰每个人都如此,生活才不像平静的一潭死水,才显示出色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一面。参见《父母要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

当一个人在有心故意犯错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这是因为此时人体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活化交感神经、传导加速,兴奋性增高并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快速来应对压力或危险。当刺激适度时,能提高脑内巴多胺的浓度,人就会获得一种快感,弥补因犯错带来的内疚。参见《不要强化孩子的“偷”钱行为》。

那如何判断孩子是为了刺激而故意犯错?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看孩子犯错的情绪表现,如果他们不是挑衅般或内疚般的,也不是眼巴巴地看着你,而是经常偷偷摸摸扫一眼你的脸色,多少有一点犯“坏”的样子,且没有什么缘由和其他情绪引发,则这多半是孩子“什么都不是,只是单纯去犯错”了。当然,这也要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做判断基础。

面对孩子这样的错误,如果不牵涉到他人利益,我井中月个人建议是“装”看不见,让叛逆的孩子去承受错误的后果,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思考、风险判断和约束自己。如果该行为会伤害他人利益,或明显是不符合社会普遍道德的行为,则应该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这样,再犯就需要制止。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换位思考,是否也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