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发展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变革的历史。第一产业指农业,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对于第一产业中的"第一",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①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吃饭问题;②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生产力低下,农业落后。

生产力发展具有台阶式突变发展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特点,这种特点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大产业的分异,并且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学习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时,不要死记硬背有关内容,要联系我国近几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理解,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我国近些年来大批农民进城,正是我国产业部门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

例:几十年前,我国最大的难题是解决吃饭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每4个农民才能养活1个人,买食品用粮票,粮食属于最紧张的物资。近几十年,在科学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大增,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1979年,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1.9%,1994年则下降到了18.8%;1979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0.6%,1994年则上升到了32.8%。

(二)分层次掌握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为重点内容,学习时要分三个层次去掌握。

第一层次是要知道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有哪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和劳动力状况、经济地理位置、工业化、科学技术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

第二层次是理解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如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光热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复种指数和产量高低的影响很大。地形可以影响垦殖指数,在山区还可形成垂直农业;在城市与工矿区周围多形成乳、蛋、菜生产基地,就与其经济地理位置有关,等等。

第三层次是用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农业生产布局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本之外的。第三层次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理论的最高层次。学习理论是为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理论在新情景下运用,使所学的知识变为有用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思考:

1.美国有哪些农业带?美国乳畜带是怎样形成的?(提示:美国乳畜带的形成,主要从那里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2.南亚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农业特点的不同,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提示:孟加拉国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巴基斯坦的小麦种植占重要地位;孟加拉国的经济作物最为著名的是黄麻,而巴基斯坦则是棉花。)

(三)城市对郊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都市农业

城市是人口和工业高度聚集的地方,城市对郊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对农业产品的需求

首先表现在众多人口对食品的需求,由于对蔬菜、牛奶的需求量大且需要新鲜,郊区的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地位很重要。禽蛋生产和渔业也是重要部门。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花卉种植在郊区农业也有一定地位。城市工业的原料需求对郊区农业也有影响,不过,生产工业原料的农业多分布在远郊地区。相比而言,种植业中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在郊区农业中地位则相对较低。

另外,城市的规模直接影响了该城市郊区农业的规模。

2.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城市从科学技术、农用物资、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给予郊区农业支持,使得郊区农业的生产水平、经济效益一般都高于非郊区的农业地区。

都市农业的出现较晚,是城市化的产物,进一步体现了城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市农业有的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室内种植农作物,设施先进,科学技术含量高;有的作为旅游观光性农业,其选种的农作物,农业区域的规划,以有利于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场所为重要的标准。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既能为城市提供高质量、无公害、多品种的特色农产品,又注重环境效益,为城市提供多渠道、多方面服务。

实践与思考:到都市农业示范点参观,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设计方案。

(四)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学习"世界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世界上有多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学习时要掌握这些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它们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很广,有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还有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各种地形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世界的地形,等等。

学习时切忌单纯记忆一些条条和具体的文字,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例:在学习"地中海型农业"时,就要对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状况、地中海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中海型农业生产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能回答出地中海型农业在哪个洲分布最广,非洲地中海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等问题。

(五)通过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涉及一些地理基本理论,学习这些基本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有关文字,而是要在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去认识和分析工业布局的现象,初步进行简单的工业布局设计。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工业布局的实例。

实例1:各影响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实例。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协作条件、技术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这些条件对工业布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我国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紧张,在这里就不宜布局高耗水工业部门;石油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了石油开采工业的分布;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廉价的地区吸引了纺织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实例2:具体工业部门布局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实例。对任何一个工业部门的布局,各种因素都起着作用,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学习中要引起注意的是,课本中在某一影响因素里面举出了实例,但决不能理解为这个布局实例只受一种因素影响。但是,不同的工业部门对工业布局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就出现下列两个层次的实例:①单一的。如分析影响甘蔗制糖工业的首要因素是什么。②多项的。如钢铁工业布局要考虑哪些因素。

实例3:对某一地区工业布局条件分析的实例。如武汉布局钢铁工业条件分析,北京市布局电子工业条件分析,沪宁杭工业区形成条件分析,鲁尔工业区形成条件分析。这类分析是综合性的,既要考虑影响工业布局的各个因素,又要考虑该区域的各项地理条件。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工业布局理论对有关地区工业布局条件的分析。

(六)怎样理解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消费市场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工业生产离不开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工业布局时要考虑尽可能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目的是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最初的工业布局理论就是在研究这个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理想的工业布局是同时做到"三个接近"。但是在实际进行工业布局时,很难同时做到"三个接近",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则要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相对比较好的选择。由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有不同的特点,布局时有不同的要求,选择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

例1:甘蔗制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料消耗特别多,产品重量远小于原料,布局时特别强调接近原料产地,被称为"原料指向型工业"。水果罐头工业也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例2: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电力,布局时强调接近能源生产地,被称为"能源指向型工业"。

例3:食品(如蛋糕)要保持新鲜,所以食品工业大多接近消费市场,被称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家具制造工业也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七)以钢铁工业为例认识工业布局的变化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工业部门,也是具有长久历史的老工业部门。近几十年来,钢铁工业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学习时首先应该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钢铁工业从世界范围来说,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正在崛起,中国、韩国、巴西、印度等国的钢铁工业都有了相当规模,其中我国的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②钢铁工业布局方式原来主要靠近煤矿、铁矿,如我国的鞍山、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美国的匹兹堡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现在在远离煤矿、铁矿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大型钢铁厂,如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和中国的宝山钢铁厂,都布局在沿海港口,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再就是要分析布局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一个变化,要认识到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工业相当落后,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对于第二个变化,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布局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越发展,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程度就越小。早期钢铁工业布局为什么强调靠近煤矿、铁矿?因为煤和铁矿石是钢铁工业主要的燃料、原料,消耗量很大,钢铁企业靠近煤矿、铁矿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钢铁生产过程中原料消耗和能耗大大降低,使得运输条件改变,特别是大型船只的出现,运输费用也大大降低,再加上巴西、澳大利亚特大型铁矿的发现和开发等因素,使之出现临海型的钢铁工业布局。

思考: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石油炼油厂和石油化工企业分布在沿海港口,上海也建有大型石油炼油厂和石油化工企业,什么原因?

(八)怎样学习"海洋运输"

运输方式有多种,包括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而海洋运输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的最主要运输方式。学习时,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

(1)为什么海洋运输会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对这个问题要从海洋运输的特点和国际贸易中主要货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2)货流和航线。对于货流,既要明了是什么商品,还要明了货物的发出地(输出国)和到达地(输入国)。这需要联系世界地理的有关知识,如从日本输出的商品主要有哪些,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哪些。海洋运输的大宗货物排在第一位的是石油,其次是铁矿石、煤炭、粮食等。

对于航线,与其相关联的内容有港口、经过的海域,特别是经过的海峡、运河。学习航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并且要与货流结合起来。

(3)海洋运输与沿海经济的发展。海洋运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上海附近既无铁矿,也不产煤,却成为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在学习时都要作为实例进行思考。

(九)能源工业和能源贸易

能源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能源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学习能源工业时,要弄清三个问题:①能源工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变化;②能源工业的分布;③世界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不平衡。

关于能源工业的发展,既要从"量"的增长去认识,还要从"质"的变化去认识,包括分析能源结构的变化。

思考:1.人类关于能源的利用经历了哪几个时期?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读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说出世界能源结构变化的趋势。

3.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世界能源结构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能源工业的分布,应当主要掌握采煤工业、石油开采工业的分布。另外,对于我国大型水电站(水电工业)的分布,也应该予以掌握。采煤工业、石油开采工业的分布与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利用地图掌握主要生产大国和主要矿区。

思考:

1.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量也很大,说出几个石油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几个国家。

2.世界上煤炭的生产大国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我国煤炭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世界能源生产相当不平衡,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生产不能满足需求。世界上能源消费也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美国是世界上消费能源最多的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量也很大,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就小得多。由于存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两个不平衡,能源贸易量很大。在国际贸易中,能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多数国家需要进口能源,但是发达国家进口的数量大。

思考:1.美国和日本都是石油进口大国,分析一下,这两个国家大量进口石油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我国国内也存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地区不平衡,试举例予以说明。

(十)运输方式的选择

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有六种: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比较而言,它们各自有优点和缺点。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根据运输的是人还是货物以及运输的距离、货物的类别和数量、对运输的要求、结合各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一般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的大宗货物,首选的运输方式是水运(海运或内河航运)。再就是铁路运输,如煤、矿石、粮食。如果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应尽可能选择管道运输方式。在海洋运输的货物中,石油占的比重很大。

在短距离的货物运输中,公路运输有很大优势。

运输量较小的贵重货物,在较远距离的运输中,选择航空运输。

长距离的客运最佳方式是航空运输。

思考:沪宁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上海与南京之间的铁路运输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什么原因?

(十一)带着问题学习"海洋运输"

学习地理应该进行思考,思考就需要问题,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在学习有关海洋运输时,也应该自己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就能深入。下面的几个问题可供参考,当然,最好能自己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海洋运输会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有多种,除了海洋运输,还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和管道运输,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海洋运输大约占了运输总量的80%,什么原因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得出海洋运输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还需知道国际贸易中货物构成及主要货物的特点,这些货物的流向又是怎样的。通过回答一个问题,促使了对多个问题的思考。

(2)海洋运输究竟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在货流图上可以看到,有些运输路线有点奇怪,如中东到西欧有铁路、公路相通,但是石油运输大多采用海运,甚至绕道好望角,其路程比火车行进路线要远得多,什么原因呢?

(3)世界海洋运输有哪些主要航线和货流?

这个问题把海洋运输和国际贸易内容结合了起来。对货流,既要明了是什么货物,还要明了货物的发出地(输出国)和到达地(输入国)及其相应的港口。引发在学习中对更多问题的联系和思考。

(4)海洋运输和沿海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我国为什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为什么海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与海洋运输有关。在学习的时候,还可以重温"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的有关内容,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思考:海洋运输对上海经济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提示:上海附近既无大型煤矿,又无大型铁矿,但是可以有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十二)联系实例学习"国际贸易"

课本中从两个方面阐述国际贸易的意义,即互通有无,为生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扬长避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分析了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因素。

学习时除了理解课本中举出的实例,如上海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成为贸易中心,上海发展对外贸易有哪些有利因素?

对于其他国家经济活动,也能用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去进行分析。如新加坡面积很小,自然资源贫乏,但经济发展快,这与国际贸易有什么关系?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国际贸易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在学习中,如果自己能联系实际提出类似上面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对这些问题再进行思考,这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意义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还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十三)联系全球经济一体化,领会发展国际贸易的意义

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贸易,各个国家互通有无,为生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使之扬长避短创造更高的效益。我国近20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有很大关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国际贸易则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很难想像,一个国家不参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海湾战争之后,禁止和限制伊拉克出口石油的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001年,对于我国来讲,有两件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大事。一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在上海召开,再就是经过十几年的谈判,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学习发展国际贸易意义内容的时候,就应该收集有关上述两件大事的资料。

思考: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怎样的组织?我国是什么时候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为什么我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这样重视这次会议?

(十四)分析几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实例,理解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因素。在学习时可以分析几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材料,从中理解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

日本对外贸易发达,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学习时可以联系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地理位置对日本发展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2)日本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矿产?这些矿产能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哪些矿产特别贫乏?日本进口商品主要是什么?日本有没有大量矿产品出口?日本进出口商品构成与日本自然资源有什么关系?

(3)日本工业有什么特点?日本出口商品构成与日本工业有什么关系?日本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

(4)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对日本发展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思考: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但是经济发展较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国际贸易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来源: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