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一个禅者在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把它捞上来,被蝎子竖起的毒刺蛰了一下。他把蝎子放到岸上,继续打坐。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蝎子又掉到水里了。他又把它救上来,当然又被蛰了一下。他继续打坐。

过了一会儿,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

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蛰人吗?”

“知道,被它蛰三次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

“蛰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这时,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一看,还是那只蝎子。他看着自己肿起来的手,看看水里挣扎的蝎子毫不犹豫地再次向它伸出手去。此时,渔夫把一个干枯的树枝递到他手上。禅者用这根树枝捞起蝎子,放到岸边。

渔父笑着说,“慈悲是对的,既要慈悲蝎子,也要慈悲自己。所以,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保护好自己,才有资格善待别人。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当我们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有些父母喜欢采取宽容或严厉的方法,去要求孩子,但最后效果欠佳。所以,家长也要必要使用正确方法的。

在这里,我井中月做一个假设,如果一个孩子很马虎,某天遗失一个东西,你会如何处理?按照较正规的教育理念,许多家长就会因为这种情况对孩子而言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故此会采取宽容的姿态。但是,假若孩子以往已经发生多次遗失物品的情况,虽然都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今天再次发生类似情况,你依然去宽容处理?

在儿童教育中,或者说在整个人的教育中,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也是教育很难完全标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井中月一直主张对儿童教育理念,一定要按照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情况,适当、适时的采用,不能生搬硬套。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受孩子的个性、气质,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参见《科学育儿,别被专家闪了腰》。

理论上说,正确的育儿理念是针对自己孩子情况,以及对应的成长目标,采取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法。比如,尊重、共情、宽容、惩罚、打骂等N多方法,都是教育中使用的工具而已,只要某种方法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最有帮助,且能健全其人格,那怕是使用极端的教育方式,也未尝不可的。在这点上,恰恰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要求。

想判断一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在孩子人格能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看家长自己使用的方法,是否让孩子有进步。比如,孩子经常丢东西,原来是每周丢一个,经过你的某种方式教育,现在是两周丢了,这就是孩子的进步!因为,指望孩子能一下子改正其“错误”,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一个时间周期。

当一个孩子马虎,经常丢东西的时候,若家长一味采取某教育方式,比如宽容,效果不理想或“变本加厉”,此时家长就要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是不恰当的了,或是孩子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原因影响。这就像禅者被蝎子蛰了三次,依然还去用手一样的。此时,家长最佳的选择就是要先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或是尝试其他的方法。教育是讲究手段的,不能长久的一成不变。

当然,我井中月也承认,如果家长对教育理念理解的较好,会思考,采取的教育方式就会少走弯路。但不走弯路的家长,除非是超级圣人,因为号称圣人的孔老夫子也是错误不断的。孩子在试错过程中成长,而家长也是在试错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所以,教育孩子学好是对的,既要教育孩子,也要教育自己,教育就要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