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在职女学生GMAT备考经验分享

黄卓明在GMAT培训方面已经有超过10年的教学经验,最近他在微博上也提及了一位令他影响深刻的学生“一战620分,二战750分,一对一辅导8小时。起到作用的绝对不是我的指导,相反她的认真、投入、重视,有无数值得在职考生去感悟的细节”。本期沪江专访,黄卓明也首次分享、点评了这位学生的真实备考经验。

黄卓明首先阐释道,目前GMAT备考的两大群体分为在职群体和大学生群体,这两个群体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大学生群体的备考时间相对充裕,但思维尚不够成熟、缺乏工作经验,对很多思维框架以及跟商业有关的思想难有共鸣;而在职群体需权衡工作进度,很难保证有足够用于考试复习的时间和精力。

令黄卓明印象深刻的这位GMAT备考学生不仅属于在职群体,并且是一位在“四大”工作的女生,工作压力不容小觑。黄卓明对这位学生的决心大加赞赏,“她下定决心就再没有产生过动摇”,这是那些仅仅报着“通过读MBA升职、加薪”的目的而来的、那些一旦发现读MBA不是像“打一场球”、“考一次驾照”那样简单就退缩的在职考生所难以企及的。

这位学生由于工作繁忙、时间有限,把所有年假全部用于GMAT复习,并且以较高的成本进行一对一辅导;而她对时间的利用,更是堪称“争分夺秒”,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全部用在GMAT复习上。“平时课程在6点,她5点就到授课地点,在课前把所有要交流的问题从头到尾重新复习一遍,以保证和我的沟通效率。她的这种计划性和主动性充分保障了我们彼此的教、学效率,她也总是能提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问题。“黄卓明说道。

MBA并非“高富帅”、“白富美”的摇篮

不久前,有网友爆料称,地产大亨王石已离婚,新欢为80后女演员田某,两人是在长江商学院结识的。这条“MBA艳遇”消息不胫而走,让高高在上的商学院落在了地上,却也为长江商学院赢得了不少关注的目光。作为长江商学院的特邀GMAT讲师,黄卓明也现场爆料,变相帮长江商学院做出了澄清:王总经理与这位田姓女演员显然不会是因为在该校共同读MBA而相识的。

黄卓明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管MBA海外招生工作,他本人也曾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并获得MBA学位。凭借着自己多年以来对MBA学生财富状况的认识与了解,他表示王石总经理这样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可能在MBA学生中出现。“MBA学生一般是一些工作年限在3—10年间的中层管理人员,大概的年龄段是在25—35之间,极少出现35岁以上读MBA的同学。通常MBA学生们的财富状况为中产或者前中产,他们财富的爆发应该是在读完MBA后3—5年的职业发展期,并且读了MBA后还未及之前财富状况的也大有人在”。

黄卓明还提到,在最近的5—10年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大众对MBA学位对职业发展的助力作用越来越理性,“它不是一个点石成金的东西,而只是多给你一个机会,你用两年的时间和几十万的学费,来为自己换一个可能性。”这样概括才更加合适。

GMAT考试是一次“成人礼”

在黄卓明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第一次考的时候对考试的牛逼程度完全没有概念,懵懵懂懂就发挥出了真我风采。就像单纯的大学情侣刚或者未毕业就结婚,虽然对家庭、情感不见得比30岁的人更成熟,但也完全有可能更幸福。知道得更多,不是更幸福的充分条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

人生也是如此,很多际遇里面,虽然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但是结果却反而不如轻描淡写之时。明明人成长了,却不见得能比青涩的时候做得更好。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这就是那非线性前进的人生。

在他看来,由于受到国内各类考试的影响,很多中国学生习惯于把考试跟真实的生活、工作割裂开来,殊不知国内各种考试所考核的知识点大多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而GMAT考试所考察的内容,正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高度关联的。“在考试中遇到的许多生命、情感、心理体验,其实无非就是在你生活中的预演”。

黄卓明还进一步用这个观点阐释了GMAT考试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第二次比第一次成绩更差”的状况,“你努力,还是很低;你再努力,还是会更低,但是‘不努力一定没结果,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影响结果的不只是努不努力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大量因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黄卓明发现让学生从GMAT考试中体验人生道理,是对学生自己的人生而言非常好的一次准备,这也是他称GMAT考试为“成人礼”的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如果他能够正确对待考试中他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实际上对于他在面对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困难的时候,他会有同样的心理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