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我认为一切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英语老师都会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乐于去思考、探索。
英语学习无止境,英语教学也无止境。
关于英语到底应该怎么教才有效这个问题,我们既要了解那些来自于专家的高屋建瓴的理论,是不是也有必要听一下来自于我等普通教师的不那么高大上的见解?
英语到底应该怎么才教得好这个问题与一个人认知、见识、格局、经历、教学能力有关。
眼下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理念”,如“大单元教学”“整本书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等等使人越来越不会教英语。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什么理念,尽管它们很时髦,如果我理解不了,消化不了,我会敬而远之。
长期的茫然最终导致盲目、盲从。
其实,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改革,因为老祖宗早就说清楚了应该如何教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英语教学一定要尊重英语教学常识。
英语教学的常识无外乎两点:一、没有大量理解性输入便没有有效输出;二、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悟,边用边悟,边悟边调整。
因此,一切有力于学生多听、多读的教学方式都是好的;一切能够激励学生开口多说英语、动笔多写英语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
尽管到底应该怎样教英语才有效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主观认为下面一些观点和建议或许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课改怎么改,英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应该放松“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2.不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主要是靠练会的,不是通过听教师讲课学会的。如果在一周的英语课里,教师在课堂上习惯多说一定会挤占学生训练的时间。然而,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某一节课深入细致讲解某个问题。但无论如何,教师的多讲不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主弦律。
3.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于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抓两点:一、复习和预习;二、自觉进行听、说、读、写、看(viewing)训练。如果我们教的班级有相当多的学生养成了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自己主动去找东西听,找东西阅读,勤动嘴去说,勤动笔去写,教师的付出的辛劳才更有意义。
4.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尽量不要与课后的学习活动相混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各司其职。例如,学生到了高二年级,教师还习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读单词;学生到了高三年级,教师还经常在课堂上听写单词,这是明显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严重错位,因为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要自觉地在课后预习和复习词汇,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利用宝贵的时间进行更有价值的语言训练活动,或者通过答疑解惑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不是还架着学生的胳膊走路。可能有老师会说:“我的大部分学生基础太差了,我不带他们读单词,他们的英语还会更差!”那好吧,你说得有道理。但我要说,你的教学终极目标也就是为他们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保驾护航,他们一定能够顺利高中毕业(据我了解不少地方学考题目比较浅,难度甚至不如中考,较低的分数就可以通过),这样你就可以心满意足了,至于参加高考你和学生们就不要去想了,反正你的“喂饭式”教学说明你们早就彻底放弃参加选拔性考试了。
 

5.循序渐进,过了入门阶段再进入中级阶段,最后才是高级阶段。例如,阅读过了简易读物关再进入较难读物或原文的学习;听说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学都要注意阶段侧重,决不能把高一年级当成高三年级来教,或者把高三年级当高一年级来教。小学教学也好,中学教学也罢,无外乎八个字:循序渐进,引向深入。
6.没有反复的重复便没有语言的熟练掌握。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这个道理教师应在学习的伊始就要和学生说清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经常在教学当中巧妙、自然地复现学生最近或者以前学过的知识。英语学习,语言知识内容“适当集中”确有必要,“反复循环”则是必须。
7.语感是衡量语言质量高低的要素。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英语的韵律、语调和语音变化,帮助他们感受和模仿英语的语感。可以通过朗读、唱歌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音乐感。教师还应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改进表达方式。例如,这次学生朗读英语没有注意连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教师指出并示范之后,学生很有可能下次会注意。
 

8.牢牢抓住“听懂”、“读懂”、“看懂”不放松。英语如果学了较长时间内容不深的材料依然听不懂、读不懂、看不懂,那说明学习效率十分低效。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着眼点要立足在让学生“懂”“消化”上面。如果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不懂,学习再多也没有作用。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应该尽力使设计的活动可做性(doable)强,力戒“贪多嚼不烂”现象,宁少勿多、宁缺勿滥、宁慢勿快、宁精勿杂。一些教师习惯赶教学进度,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答:不这样完不成教学任务。我无语,心里说:你完成了又怎么样?你那是刻意完成,学生照样不懂。
9.让学生区分中文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包括语序、词汇和表达方式、语法和句式,以及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等方面。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
10.平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英语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指语言的规则、词汇、语法等相关的知识。它涉及到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英语时,学生需要了解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句子的语序等。
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指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和策略,包括听、说、读、写和翻译等语言运用能力。它涉及到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技巧。例如,学生需要学会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发音,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流,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等。
教师应在在教学中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动词时态时,除了解释其规则和用法(陈述性知识),也要提供相关的练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程序性知识)。
11.学习活动发生的课堂才是真课堂。英语学习活动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听力练习、口语交流、阅读理解、写作任务等。教师除了设计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之外,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让他们练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12.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都要监控管理。监控和管理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用能够展示学习资源、记录学生表现、收集反馈的教学工具和技术”、“ 观察和评估学生表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定期与学生沟通”、“利用课代表、小组长管理同学的学习任务”、“ 制定学习计划和考核策略”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措施加强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监控。

如果您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可以了解沪江网校精品课程,量身定制高效实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专属督导全程伴学。扫一扫领200畅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