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的异同而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多的,下面就我的一些教学经验和实例按照“异”与“同”两个方面来阐述:

A、“异”

a、习俗不同:尼泊尔人表示明白或者同意用左右晃头,乍看起来像是摇头,而否定或者不明白的时候用右手在空中翻转,这点在全世界都比较特殊;中国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和不同意。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觉得很疑惑,当我问学生是否明白某个知识点时,所有的学生都会摇摇头,我还以为是自己讲的不透彻,然后又讲了一遍,学生依然摇头,我讲了好几篇后,学生都喊着,“lao shi,you already told that”。我心想,你们不是不明白吗,我多讲几篇你们难道不耐烦吗。一节课下来自己讲课的信心全失。后来发现所有的尼泊尔人一边说得“yes”,一边摇头。我焕然大悟,原来在尼泊尔,微微的晃头表示同意和明白。在尼泊尔这个是传统的习俗,老师没法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摇头”表同意的习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改变自己的习惯思维,另外,可以事先教好怎么用中文说“明白”“懂了”“好”“不好”“不可以”等表示态度的短语,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开口,这样才能不至于混淆学生的态度、明白与否。

b、饮食习惯:尼泊尔是一个以牛,特别是以黄牛为神的国家,黄牛在尼泊尔既是大熊猫在中国,并且黄牛被冠以了宗教的色彩,印度教徒是不吃黄牛肉的,甚至不能讨论牛肉(beef)这一类的话题,否则就是对神的亵渎,在尼泊尔只有很少的人会吃水牛肉(buffalo),中国人吃黄牛肉,很少吃水牛肉,不吃水牛肉的原因也是其肉太难咀嚼。另外,尼泊尔有蛇神、猴神、乌鸦神、狗神、大象神等,所以这一类代表神灵的动物人类都不能烹饪和食用,而中国人对这些均无禁忌,如果说不吃,那可能只是觉得不好吃、恶心或者法律的缘故。而在《快乐汉语》饮食单元中就出现了一个让我犯难的问题,课文《我喜欢吃海鲜,你呢?》中出现了“牛肉”一词,并且其翻译是“beef”,在上这课之前我着实是伤透了脑筋,很害怕触到了学生的禁忌,从而在课堂上产生一切负面的情绪,甚至从而对中文、中国文化反感。所以我这一课在所有班的教学中都没有搬书。(汉办赠书很少,每次上中文课我都是搬书去教室,课后收书再搬到下个教室)而是准备了其他的食物的卡片,包括“海鲜”“羊肉”“面条”等,讲过生词后和学生玩“兔子萝卜蹲”的游戏,并在后十分钟的复习中只讲到了“牛”这个词,并没有提出“牛肉”。后来我从同事那里听到一个消息,说尼泊尔人对于一切和杀牛,牛肉打交道的人都憎恨之极,甚至那个人的屋子都不靠近。即使我是中国的汉语教师,也感觉很后怕,庆幸绕开了这个词。另外,有时候,我的高年级学生也会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蛇肉、吃狗肉、吃猴脑等等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一般都笼统的回答,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饮食不同,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吃蛇肉、狗肉和猴脑的,老师就不吃,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人吃。

c、饮食方法:在讲解饮食的时候,会有生词“米饭”,这时要记得尼泊尔人吃米饭都是用右手抓着吃的,所以千万不要模拟中国人用筷子的吃饭习惯。在这里,我其实就是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讲解饮食方法的不同,这样既能顾忌到学生的传统习俗,也能让学生了解到“筷子”的神奇,其实所有尼泊尔对于中国人用筷子能夹起所有菜的能力都很感兴趣,甚至是惊叹,当我亮出一双普通的筷子夹住了学生的橡皮、卷笔刀、手表时,学生的脸上闪出了崇拜的神情,而将一双普通的筷子作为奖品奖给优秀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另外,我还组织了“筷子夹豆子”大赛,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一下筷子。

d、奖惩习惯:中国的不少老师在碰到自己喜爱的,或者是努力的学生都喜欢摸摸学生的头表示关爱,而也有不少的老师在课堂上碰见了不听话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身边一时找不到教鞭,就顺手抄起一本书或者厚本子打学生,暴躁的老师有时候甚至直接打头,这些在尼泊尔都是不可行的。首先尼泊尔人的右手是用来握手和吃饭的,而左手是用来上厕所的,所以握手千万不要用左手,而尼泊尔人认为头部是人身体上最纯洁和高贵的地方,只有家里的长辈才能用右手摸自己孩子的头,若是外人,碰都碰不得,更不要提用左手去摸头,那会被认为是最大的侮辱。书本在尼泊尔象征着教育之神,所以书本是不可以放在地上的,也不能脚踢和脚踩,更不能用来打学生,打学生的头。如果你左手抄一本书打学生的头,那你就是犯了“禁忌之最”了,后果轻则学生非常讨厌你,重则直接找家长。所以这点一定要注意。

B、“同”

a、节日:尼泊尔在尼历的六月,也就是阴历的九、十月会有两个连续的节日,一个德赛节(dashin),大概持续30天,另一个是提卡节(tihar),持续五天。这两个节日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意义都与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很相似。
“德赛”是“第十”的意思。这一节日据说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关。史诗中,罗摩在难近母女神的帮助下,于第十日战胜罗刹王,取得胜利。德赛因节期间有“设圣罐”、“取神花”等很多讲究,人们杀牲祭祀难近母女神。第九天的夜晚被称“德赛节之夜”,第十天则称为“胜利的第十日”,要庆祝得到的胜利,所以放炮、放烟花。与其对比的是中国的过“年”,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年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所有人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的除夕,一位白发老人坚持留下,用爆竹声吓走了"年"兽。村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后来便成了中国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提哈节家家户户会点油灯、放鞭炮庆祝。其也叫灯节,是德赛节后尼泊尔全民族的喜庆节日,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德赛,庆祝5天。第一天敬乌鸦,第二天敬狗,第三天敬拉克希米女神,第四天敬神牛,第五天为兄弟点吉祥痣,每天夜里都要点灯通宵(油灯、彩灯、灯笼)。对应的中国农历十五的元宵节,虽然元宵节的没有宗教性,其由来也和提哈节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活动,就是点灯。历史上的元宵节也是先点的油灯,后来发展到点灯笼,上街猜灯谜等等。
在讲解中国的春节过年和元宵节时就可以很好的借鉴尼泊尔的德赛节和提哈节,对比讲解,通过其异同点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住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会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

另外,尼泊尔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新年,每年快到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后,就会有三个洛萨节,分别是sonam losar、dammu losar、gyalbo losar。其中sonam losar是藏历新年和夏尔巴族以及北部高山地区人民的新年,dammu losar是古龙族的新年,gyalbo losar是的南部一些少数民族的新年。特别是sonam losar不论是从时间上、庆祝方式上,还是其庆祝人群来说,都和中国的农历新年相近,就像今年的sonam losar节就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而庆祝这个节日的夏尔巴族、塔芒族都是远古时期从中国迁徙过去的民族,所以他们的长相也颇显中国人的特点,另外,像给小孩压岁钱、放烟火、互相串门走亲戚也是和中国农历新年一致,最重要的是一点是sonam 新年也是分十二个属相,和中国的十二生肖几乎相同,今年就是夏尔巴族的水蛇年。所以说,当我讲到中国的新年时,还可以引用到尼泊尔的losar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为自然。

b、游戏:我的低年级学生在下课的时候经常会玩一种类似于“踢chunqi”游戏,他们“chunqi”的功能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游戏中的毽子,只是材料不同,“chunqi“是由大约30个小橡皮筋穿在一起呈环形的玩具,一个“chunqi”既可以当毽子踢,也可以用来互相抛、丢、接。当我第一次看见这个游戏时就联想到了中国的踢毽子,当我把有五颜六色羽毛的毽子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都惊呆了,中国居然有这么好看的“chunqi”,这样一来,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游戏以及“踢毽子”的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c、饮食:刚来到尼泊尔的时候除了吃尼餐的咖喱土豆饭,还尝到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尼泊尔小吃,譬如说尼泊尔的“momo”“chaomian”,“momo”的像极了中国南方的小笼包或时蒸饺,但是没有灌汤,里面也都是一些放了很多咖喱的馅儿,有咖喱包菜、咖喱鸡肉、咖喱水牛肉的等(一般菜馅儿的包的像饺子,肉馅儿的包的像小笼包);另外“chaomian”就是中国的咖喱炒面。这两种小吃也成为我上课的教材,譬如文化课中如果讲到中国节日饮食,冬至吃饺子、春节家人团聚包饺子,都能联系到尼泊尔的“momo”;而语言课中饮食有“面条”一词,就可以联想到尼泊尔的“chaomian”。

d、历法:尼泊尔也同样有其自己国家的尼历,这就像中国的农历。有的学生一直不懂为什么中国的春节有时候在阴历的一月或者二月,我要是利用尼历的新年来讲解就会方便很多,同时也可以联系到中国的十二生肖,每一次过完年就会换一种生肖,譬如龙年、虎年等等。

e、红白喜事:尼泊尔人举行婚礼时有很多繁杂的仪式,例如像拜爱神--克里蒂丝娜神(krisina),请祭祀祈福等等,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观念和仪式与中国的传统婚姻相似,例如新郎要先从新娘的家中将新娘接出来,这接的过程中有很多亲朋好友送祝福赠礼的仪式,大部分为“娘家人”,而其赠礼也类似于中国,都是电器、生活用品和现金等等,接下来就是车队去男方家中,男方主要提供住房,算是迎亲仪式,也很传统,最后晚上再开一个现代的舞会,邀请所有年轻的朋友、同事参加,这些流程和男女方的婚嫁流程与中国的传统婚嫁很相似,所以在向尼泊尔学生讲解中国婚嫁文化时也能将尼泊尔的婚嫁提出来作对比;而尼泊尔人如果家里有亲人逝世,也会有固定的仪式和习俗,其中一些和中国的传统“白事”相似,例如如果是直系亲戚逝世,那就要等很多天才能工作和正常生活,这点有点像中国的守孝,而且那一年都要穿一身的白色,包括鞋、裤子、上衣以至于帽子,这点有点像中国的披麻戴孝,另外,这一年都不能参加欢庆活动,就连最重大的提哈节(tihar)家里都不能举行,这点也也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似。这些内容也可提出来与中国的葬礼相对比讲解。(最好是高年级的学生,实际讲课中他们对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较成熟)

f、一些文化观点:尼泊尔人对于颜色的区别还是和中国文化很类似的,例如红色就是他们的国家颜色,国旗、党旗上都是红色,就像中国,红色也是喜庆和吉祥的颜色,而白色除了纯洁,就是不吉祥的颜色,和中国的戴孝文化一样,尼泊尔人如果家中有近亲逝世,就必须要穿一身白。在教学中就可以将中尼的吉祥与不吉祥的颜色联系在一起讲,有助于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