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词列表背单词,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它可能几乎是唯一的方法。那么什么时候用单词列表比较合适呢?比如在准备SAT或者GRE这种考试的最后阶段。

首先,这样的时候我们确实时间有限。一个高中生为了申请到美国读本科,大抵上应该在高三上学期期中之前(就是在美国大学入学的前一年的10月份左右)获得SAT成绩,那么他就算从一上高中就开始准备,也最多两年多一点点的时间完成所有学习任务;本科生的情况略微好一点,他们读大学要读四年,于是,在大四上学期期中之前获得GRE成绩就可以,于是大约有三年多一点点的时间。可是,本科生的课外活动内容远比高中生丰富、繁杂,不仅非常耗时并且也非常耗费精力(比如谈恋爱)。不管是高中生还是本科生,在申请的过程中,在校成绩(GPA)也非常重要,也是耗时费力的事情。于是,这条路上没有人在时间上过于富裕。

另外,在最后阶段,但凡前期一直在认真准备的考生,通常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常用词汇通常都已经完整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依赖“一一对应” 机制的单词列表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不仅非常有可能并且也通常是唯一现实的方法。还有一个现实的理由就是,在常用三千词汇之后,也确实基本上每个英文单词都只对应着一个中文释义(就算有多个释义,通常也确实只有一个最常用,并非偏僻),比如“exorbitant”对应着“昂贵的”、“meticulous”对应着“小心翼翼的”、“ichthyosaur”对应着“鱼龙”、“avaricious”对应着“贪婪的”、“obliterate”对应着“完全废除”……

最后,如果基础词汇把握的非常扎实,那么背单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一来这个时候他早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有很多手段去有效地记忆,比如,“拼读规则”、 “构词法”、“词根词缀”、“同近反逻辑联系”、“根据话题进行归纳整理”等等。
二来他已有的词汇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类似经济学里的所谓“规模效应”。我们学习母语的时候已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可能甚至一天只学几个字而已,每天书包里都带着《新华字典》,并且还经常把 “侯”和“侯”弄混;但是,常用三千汉字基本把握之后,我们如果再遇到生字、生词,通常查一遍就能记住,比如“饕餮”、“耄耋”等等诡异的字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拥有的词汇量越多,新近一个词汇量的记忆成本越低。如果你的词汇量只有1个,那么新近的生词都不见得能与你现有的词汇产生任何联系,于是,记忆成本很高,新近的生词很容易被遗忘;如果你只有1000个词汇的词汇量,那么新近生词可能与现有词汇量产生逻辑联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如果你已经有稳固的3000个词汇构成的词汇量,那么,对你来讲,新近的生词不仅必然会与你的现存词汇构成某种逻辑联系,并且还会与多个现存词汇构成多种逻辑联系,当然不容易遗忘——即,记忆成本大大降低。

举例来说,你如果已经熟悉“important”、“essential”、“critical”,然后有一天遇到一个 “indispensable”,就不会觉得费力,因为所谓“不可或缺”反正只不过是一个“极端重要”而已;而后再有一天遇到“paramount”,你会觉得再记一个“极度重要”很难么?——尤其,所有这些单词都是完全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只要看着读一遍,基本上就可以正确拼写了。(关于“拼读规则”,需要一个专门的篇幅解释其重要性。)因此,我们也应该知道积累固然是成长的唯一方法,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并同时保证方法正确的话,我们确实有可能加快积累的速度。

想用上背熟的这些单词,与外教轻松沟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