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棠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记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您是第一位接受我们访谈的学者。今天想请您谈一谈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来发展的脉络,让大家知道学科的发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每一个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让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能更具体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另外从1961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力量,那一段时间的历史我们特别感兴趣。最后想请您谈一下关于学科定位与语言文化之争的问题。

程棠:好吧,我先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概况说起。我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把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建国以后到七十年代末)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学科建设的准备阶段。原因有二:其一,规模很小,那时全国的外国留学生一年也就几百人。有数字可证:1955年—1965年,全国总共只有大概六、七千的留学生,平均每年也就几百人。当时教学的目的也非常单纯,汉语教学主要是作为预备教育,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而是为外国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作语言的准备。预备教育的性质左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其二,当时还没有学科意识。主要是凭经验。但是这三十来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创建阶段(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学科创建阶段。。一到八十年代,国外的许多理论很快就介绍进来,比如功能法、社会语言学等等。就像封闭的东西一下子被打开,在各种学科理论的冲击下,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非常迅速地发展起来。1982年,中国高教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个学科的创建时期,吕必松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他身居院长和会长的职位,起了核心的作用。他的研究,基本上搞清了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明确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学科来说,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即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教学活动,不是研究母语教学,也不是中文系的汉语教学,而是对外国人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学科刚刚成立的时候,关于学科的定名曾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该定为,“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也有人认为该定为,“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学”,最后定为“对外汉语教学”。当时觉得这个名称很不错,可是现在看来,这个名称留下了好多后遗症。因为这个名称对学科性质表述得不清楚。八十年代基本上把学科的研究对象搞清楚了,研究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当然比起教育学,比起外语界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认为吕必松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但是往里面填充内容,则需要所有的工作者共同努力。

(三)发展阶段(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至今,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的方向,一个是向深度发展,一个是向广度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也出了一批理论专著。

这就是三个阶段的大致划分。

记者: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呢?

程棠:进入二十一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迅速发展。对外汉语是国家与民族的事业,它的命运是跟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国力增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记者:在1961年,您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作为出国储备汉语师资。当时是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程棠: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很有远见。中国对亚非拉国家除资金援助外,还要有智力方面的援助,要帮助他们发展教育,要向这些地区派遣教师。这些教师包括两方面,一是汉语教师,一是数理化教师。当时先从汉语教师培养抓起。汉语教师,一共招了四届。

记者:当时是组织选择的,还是您自愿的?

程棠:当然是组织选择的。我是1961年选上的。全国当时有14所重点院校,3所师范院校,就从这些院校中选。当年山东大学就来了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