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享概念

家长可以先思考这个问题: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分享?他觉得是自己的,自己也喜欢,分享了自己就没了,独占心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幼儿园里,尤其当有新的玩具出来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即使很想去上厕所,也不愿把玩具放下,情愿憋得扭来扭去,就怕回来时玩具被其他孩子拿走。所以家长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的时候,才学习这个能帮助孩子去学习这个概念。孩子在想: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还没玩好,给其他小朋友我就没得玩了;这个玩具拿走之后,是不是就不还回来了?

分享概念的概念要在家里就建立起来。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之后就会变得很挫败,因为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玩腻的玩具丢在地方,妈妈捡起来收拾,孩子还要,妈妈第一反应就把玩具给孩子。这样的两个宝宝在各自家庭都被宠着的,聚到一起看到同一个玩具,都会觉得应该属于自己,就会发生冲撞。因为家长在家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概念。

建立分享概念,有要做到以下几步:

1.首先要建立轮流概念。孩子担心的是这个东西拿走了就不还给我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东西拿走了,还会还给你,你还能玩。
比如说宝宝在看书,妈妈问能不能看看,马上拿过来,马上还回去,让他明白还会还给我。要从孩子最信任的人做起,千万不能骗他。要鼓励宝宝:宝宝真棒,谢谢分享。一定要提到“分享”两个字。

2.时间渐长。从一开始的几秒钟,1、2、3马上还给他到1、2、3、4、5……时间逐渐延长。要让孩子学会和你一起去玩。

3.正确示范&及时鼓励。以后宝宝找家长要玩具的时候,要告诉宝宝:妈妈还没玩好。玩好了马上给你。然后数1、2、3、4、5,再把玩具给他,让宝宝明白:如果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你可以给我玩一下吗”,不用通过抢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有的孩子,在分享的过程,最难的一点是“等”,一个小时太长,刚开始要短,等几秒钟马上给他。并鼓励“妈妈用好了,宝宝真好”,还要告诉他:妈妈和你分享玩具,你要和妈妈说谢谢。

4.要增加同龄宝宝的互动机会。分享概念的建立为什么要在同龄宝宝的基础上?宝宝玩的时候总是喜欢追着大宝宝玩,因为大的总会让着小的,没有冲突、挫败和沮丧。但在幼儿园不是这样的环境。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在挫败的过程中,孩子自己会去学习。

如何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

1.建立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表达观点和立场。如果孩子打人了,家长的表情信号和语言信号一定要非常明确。

2.用语言标记孩子情绪。如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知道你很难受,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打人不可以,痛的。

3.建立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很多家长都停留在前面两点。喜欢打人的孩子,家长不能一直重复:不能打人。因为孩子接收到的只有“打人”,反而会强化负面信息,而要和宝宝说:宝宝应该对别人好,轻轻地。把正面的信息告诉他。

行为规范建立还有两个关键点:

1.一致性。家长都头痛孩子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哪里?行为规范不一致。因为有些家庭是4+2+1,有些是2+2+1,即老人和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带教,在行为标准上没有一致性。家长要开个家庭会议,在行为上要达到一致性,比如:睡觉之前不能吃糖,看电视只能看两集,买玩具的时候只能买一个……如果标准不统一,就很难建立行为规范,妈妈说不能吃糖,孩子只要一哭,奶奶就把糖给了。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全家都说不能吃,孩子就知道不能吃,不然孩子会用不同的方法对付不同的人。一致性是建立行为规范见效最快的。
2.持续性。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也建了行为规范,但是没持续,三天五天又变了。家长只要和家里的老人说,宝宝的一个行为,现在还小没关系,但加大10岁20岁还这样,能不能接受?要和老人沟通这样的概念:宝宝现在还小,但是迟早会长大。
 
给孩子建立行为规范,说到底是给下个阶段做准备。宝宝在家庭环境中,人员熟悉,环境熟悉,引导性较少,家长都会帮着处理问题,如同伴关系、陌生人关系、生活自理等,但是集体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完全相反,人员是陌生的,环境是陌生的,引导性非常强,什么时候办什么事,要排队要坐好,孩子还要独立处理好很多如同伴关系、陌生人关系、生活自理等事情。如果家长之前什么都不管孩子,前面几年是省事,觉得自己管不了,上了幼儿园,老师会管,最后受罪的还是宝宝自己,宝宝要自己去面对挫败,要玩具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用语言表达,抢了玩具又被别人打。所以,从家庭环境到集体环境,家长要给孩子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