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接受一个小朋友的邀请去她家玩了,我自然乐得清闲就回家了。可等晚饭前接孩子回来时,发现两个小朋友互相不理,回家仔细一问,才知道那个小朋友不断炫耀自己的“财产”,孩子看后比较受刺激,感觉到自己的东西太少了!

面对女儿的“沮丧”,我认同了其情绪,说她也希望得到那些东西,孩子点头说是。可当我问,那你有没有你有她没有的东西?孩子马上就说太多了,比如图书、折纸、轮滑等。我接着问,哪位家长最受小朋友的喜欢?孩子立即把手指向了我。于是,我说既然你有怎么多别人没有的,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参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

理论上说,孩子对金钱、财产的概念比较单薄,他们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成人眼里,可能都是垃圾。孩子看到一个树枝、好看的石头,都是他们的好玩具。在他们看来,这些远比人工制造的玩具更有兴趣。比如,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折纸船,或使用木工工具做一艘小船,这可能是他们最心爱的玩具。参见《真正的会玩是一种高级学习》。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富翁想让儿子看什么是贫穷,带他到农村“见识”。可最后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没有看到父亲想让他看到的贫穷,而是看到农夫竟然可以养4条狗,比自己家多,家里的游泳池远不如那条望不到边的小河,自己家的院子怎么也容不下几百头奶牛。而晚上家里再漂亮的灯光,也不如千万颗星星组成的银河好看!

所以,当父亲希望自己孩子看到农夫的贫穷,可他没有想到孩子完全得到了另外一种认知,即自己家是很“贫穷”的,而农夫是极其“富有”的,孩子决心“等长大了,一定要过上和他们一样的富裕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有很大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参见《父母要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

对一个成人来讲,如果把你扔到村里,没有电话、网络、电视,白天下河抓鱼晚上看星星,估计3天后就像吸毒断货一样,左右都难受了。但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喜欢重复。他们就是愿意天天听同一个故事、玩一样的沙子、看一样的星星!孩子就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完成他们的各种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感知。

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更接近自然天性,除了保证自己身体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以外,孩子并不认为身外之物有多么的重要。对他们来说,可以到处疯跑、瞎玩,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了。各种高档的、电动的玩具,可能还不如石子、沙子的吸引力大。例如,孩子在户外的兴奋度就比屋子里高,孩子在沙坑玩,大人不叫就不会走。参见《天天说我爱你,父母未必合格》。

既然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家长也就别给孩子太多的东西。在不少家庭中,家长能发现,玩具越多的孩子,越不珍惜,虽然占有但基本都是扔在一边不玩。别以为这是好事,想当然的认为孩子见多识广,未来能抵御外界的诱惑。一个不懂得珍惜的人,想让他们明白尊重和自尊,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为了占有而且占有。参见《关于小孩的物质教育》、《“困境即是赐予”和儿童教育》。

在生理上,人吃7-8成饱,其精神最好。同样的,当人的需要只被满足7-8成,由于欲望的驱使,会使人们不断地去追求。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是这样的,对孩子的需求,既要满足其生理、心理成长的需要,也要留有余地,让孩子自己去“觅食”,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自信和对应的能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难道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生活,难道让他们看着小朋友眼馋?问这样问题的家长,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例如,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互相攀比衣服品牌和价格,真正引起孩子眼馋的东西,一定是和“玩”相关的。如果青春期以前的孩子,说自己的衣服或玩具高档,那基本是父母当着孩子说了不该说的话了,或父母也是这样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和父母、同伴玩的很好,且方法、方式多样,其内心一定是满足和自信的。攀比源于人的不自信,占有来自一个人的不安全感,大量的占有虽然可以满足眼前的物质欲望,但未来需要更大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不如让孩子在精神上是富翁,特别是在目前信仰匮乏、物欲横流的时代。参见《教养坏习惯:以孩子为中心》。

假设孩子已经对物质充满占用感,不停的向父母要这要那,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父母需要反思孩子为什么这样了。对于幼儿期孩子,要东西多为吸引关注的方法,父母只要加强亲子关系,认同和理解孩子,还是容易纠正的。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基本是病入膏肓了,很难进行矫治,此时孩子已经明白物质的好处和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了。参见《你敢对孩子的争权战争说不?》。

正确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在孩子需要时,给他们所需,千万不能小时候让孩子追求物质,而长大以后却让他们追求精神,这就属于是本末倒置了。要知道,当成人只剩下生活技巧的时候,孩子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艺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东西太多了,物质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正确的育儿理念,是很难保证孩子快乐成长的。参见《让孩子真心快乐是教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