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大学面向内地生源展开攻势:奖学金涨了,招生数多了,工作机会多了。学子们明白了:清华、北大这样老牌的金字招牌外,原还有另一条大学通罗马———去香港念书。虽说,路比前宽了,多了;要走好,却也不容易。为此,我们可以听前辈们说说内地高考生在香港求学、生活,求职的门道。

关键词一:学费

Judia,香港大学四年级,普华永道INTERN,09年八月转正。她是03届高考生。

“当时,香港来内地招生仅限于在高考前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的高考咨询会上。”Judia说,香港大学连个学校代码都没有。

那一年,在父母支持下,Judia资料投递(英文版个人简介、学校推介、英语水平证明等等)、高考选拔、英语考试,通过层层筛选。最后,一通可视电话面试敲定了Judia去香港大学的资格。那一届,香港大学在内地只招了2人。

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内地统招。香港大学内地招生的接触面再次拓宽,甚至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一些考生高考志愿表的第一、第二志愿。因此,香港各所大学的高考分数线跟着水涨船高。去年,港大、港科大录取分数线直逼北大、清华,跻身国内“门槛”最高学校之列。

与此成正比的,是香港各大学看涨的学费。2004年当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费是一学年4万。现在,香港大学的平均学费整个翻一番。

关键词二:粤语

小晨是上海复旦大学04级学生。大一时,做为交换生,她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学习。刚到校,一切都很新鲜。逛了校园一圈,小晨有点担心了,“我发觉,我听不懂别人说话。”

不久,针对上课某一个话题,两个同班同学互相说,点解,点解。这把小晨听得一头雾水。后来她悄悄问别人,才知道“点解”是粤语“为什么”的意思。

时间一长,小晨发现,原来,香港当地大学,除课堂上是全讲英语外,课后本地师生交流,都使用粤语。自然,“语言关”,成了摆在内地学生面前的首个难题。

“刚开始肯定很痛苦,要尝试着多和自己的师兄师姐们交流,”方同学说。相比小晨,方同学已是个资深的“新香港人”。2002年,她以人大交换生身份到岭南大学学习,如今在香港工作且安家落户。

不过。目前不少香港大学校会专门为内地生开一个学期粤语课。每周两节课,不计入学分。当然,还有不少留学生过来一起学习。

关键词三:求学

刚开始,方同学的不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香港的英文授课模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这些数学中的专用名词,用英语该怎么表达?”

“第一年,英文书像砖头一样厚。我发现,根本没法背下来,每天都在那里痛苦地挣扎。判断自己来香港是不是选择失误了。”方同学说,不过,慢慢你就会发现其实不需要这么痛苦,有时看老师的PPT就可以了,找到了窍门就不会觉得太可怕。”

她说,其实,这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在香港,学习自由度并不大,反而有点像内地的高中。除了课堂点名,老师把学生的功课盯得很紧,“不交作业,老师还要骂人呢。”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94级的小磊则说,香港大学的学风很自由。他本科毕业后,去香港大学,读机械专业研究生。“香港的大学思维方式很西式,你需要主动提问。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在香港你会学不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