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总有朋友针对家中两个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提出如何教育的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大,我井中月拆分成一个小系列,第一篇是《你真的准备好生第二个孩子?》,第二篇是《让孩子接受即将出生的弟妹》,第三篇是《家有双宝,大的欺负小Baby》,本文是第四篇。

书接上回,我那个朋友,小帅哥已经进入幼儿园,小美妞儿也到处乱跑了。白天我朋友送走一个,老人独自带小美妞也还凑合。我朋友夫妻都很难去幼儿园接儿子,只好是老人带着小的去接小帅哥。于是,新问题出现了,不到孩子睡着绝对不消停!

不少父母生二胎,除了真喜欢孩子以外,也很想给孩子找一个玩伴。可真等两个孩子满地跑了,不是这个打了那个,就是那个抢了这个的东西,那有什么玩伴的意思,完全是冤家聚头嘛!其实,这有不少是孩子的正常表现,恰是两个孩子互为玩伴的很好证明。大家别一看到孩子打闹,就认为是大孩子因为嫉妒而故意欺负小的。

典型案例一:许多两个孩子的父母,看着两个孩子独自玩,就感觉他们关系不好,不会一起玩。其实,这是比较正常的,孩子们不是需要时时刻刻都一起玩的,有了各自感兴趣的东西,自然会安静下来。此时家长做好的做法,就是在旁边关注,并随时提供帮助。另外,如果都是4岁以前的孩子,他们还不会玩合作类的游戏。参见《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典型案例二: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不一会大孩子就对小孩子充满指使,甚至是恶语相向。大孩子是看到小孩子由只知道吃睡的“废物”长大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和他们不一样,自己更像一个“成人”,所以会学着父母“管理”小孩子。另外,孩子在4岁左右,有一个阶段喜欢说“狠话”,这是一种表示力量的方式,是很正常的表现。

典型案例三: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出现了“肢体语言”。不能否认,如果大孩子是接近学龄,孩子真有可能是教育环节有了疏忽,让孩子误以为暴力是很有用的。当年龄接近的婴幼儿在一起,孩子间想要引起对方注意,出现掐架也就在所难免。这是由于表达能力不足,急了就肢体语言了,或神经发育未完成,微小刺激就难于控制自身力量,下手不知道轻重。参见《案例分析: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

当孩子因矛盾而出现非故意的肢体碰撞,只要不是故意,家长可以装作没有看见。只要没有安全问题,或孩子没有提出请求和申述时,家长过早介入充当法官是有害无益的。一是父母往往同情哭的或弱势的一方,制止攻击方,这使孩子失去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孩子通过观察,会学会使用武力来吸引家长关注,或竞争爸爸妈妈“有限”的关爱。

当孩子受“欺负”来寻求帮助时,父母要及时正面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给孩子理性的事实分析,以及较好的解决方法。能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得出解决方法是最理想的,否则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争执并依赖性找父母来做法官。父母要相信孩子能自己处理,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们自己是能处理的,因为孩子的那些事,几乎都不是事。

典型案例四:父母拿大孩子原有的玩具、衣物等物品,借口孩子大了,转给弟妹,但大孩子为此很不乐意。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先要学习“拥有”,即对“我”的物品拥有支配权。只有当孩子觉得拥有很“完整”时,才有可能进行分享。所以,大孩子不愿意拿出自己的东西,家长不能因为想省钱而强行剥夺。

强行剥夺孩子私有物品的做法,容易使孩子物主权混淆。当物主权混淆后,孩子就会对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想占有,更难于学会分享。同时,这也给孩子造成一种父母偏心的看法,产生嫉妒而故意欺负小孩子,去抢他们的东西。这也是我井中月倾向除了孩子的玩具和特殊用品,拥有100%的支配权,其他物品只有使用权,如衣服、用具等,都是家庭的财产。参见《案例分析:新帽子被孩子换回小画片》。

典型案例五: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玩具,玩着、玩着就抢玩具了。幼儿抢玩具是经常见到的,特别是家庭对两个孩子的玩具,划分的过于清晰时。但若大孩子接近学龄还抢,确实是有一点问题的。较好的策略是玩具家庭化,引导孩子轮流玩,比如每人玩十分钟,不遵守规则就失去玩的权利。而谁先玩,可让大孩子谦让小孩子先玩。参见《“抢玩具”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所以,两个或多个幼儿在一起,不管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出现让人不消停的情况,是太自然的事情了,也是孩子天性的体现。当两个孩子出现了争执,父母一定要区分孩子是故意行为,还是一种随情境变化而出现的问题,千万不能用负面标签般的眼光,去猜测和责备孩子。父母的过早干预,或偏心,或方法失当,反而会导致孩子争夺父母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