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们家老人和孩子的事,感觉十分的头疼。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我朋友两口子都上班,不到4岁的儿子时幼儿园,早上是自己送,而接就交给了爷爷奶奶了。平时夫妻俩在家的时候,对孩子还是比较在意,也对孩子有一定的界线约束。可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幼儿园体检,老师竟然通知我朋友,说孩子已经有了5颗龋齿!

我朋友赶紧细问爷爷奶奶,才发现每天接孩子后,都要买糖、吃糖!而这些情况,我朋友偶尔也看到孩子吃糖,但一是孩子晚上很少吃,二是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给了那么多的糖,且吃完也没有漱口。对此,爷爷奶奶也感觉很过意不去,我朋友则感觉在给孩子立界线的时候,忽视了祖辈这个“死角”。

对于孩子来说,在可怕的2岁以后,就需要逐渐开始建立界线了。界线,是一种不是限制的管教方针,其核心是让孩子自己约束、管理自己。界线不光是约束孩子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更多的是让孩子懂得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以及如何为自己负责。而在立界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留死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建立了良好界线的孩子,能主动而愉快的遵守规则,不会对他人蛮横无理,但也不会允许别人侵犯自己。他们能够接受现实,不会因愿望未能实现而愤怒,也不会把自己应付的责任推给别人。但是,孩子不是天生就接受约束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线内化为己有。不能否认,立界线需要在良好的亲情联结的基础上,否则,界线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信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孩子利用祖辈的宠爱,和父母唱“对台戏”的情况。就像上面说的我朋友家的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孙子买糖。所以,家长一边面对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另一边又面对是需要安抚的老人,假若当中又掺杂一些婆媳关系的时候,处理起来确实很棘手。虽然出现这种不好的结果,不是老人的故意为之,但实实在在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敏感而聪明的孩子,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漏洞!

对于此,说说在为孩子立界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祖辈起到的“负作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老人这样做的心理状态:

第一,几乎所有的老人都疼爱孙辈,也就是“隔代亲”。在三代人的家庭位阶排列中,祖辈高于父母,父母高于孩子,可孩子实际位阶又往往高于祖辈。即便明知孩子在钻空子,老人也会觉得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总之就是怎么看怎么好。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正所谓是天伦之乐。

第二,老人到了晚年,子女恰好处在工作最忙碌、事业压力最大的时候,恐怕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也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他们,所以,老人常常会感觉到寂寞和失落。而孙子孙女的到来,不仅让老人生活增加了乐趣,更可以让他们再次享受到“被需要”的感觉,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不仅心甘情愿的为孙子花钱付出,还会把此当成吸引孩子与他们亲近的方法。

第三,老人有较强的补偿心理。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人,都是吃过苦过来的。当初我们就算想要玩具、零食,都没有条件购买。现在条件好了,出于愧疚心理,祖辈把当初“欠”我们的,想方设法补偿到孩子身上,总希望孙子能够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家有,我们也有!”这种攀比心理,让老人更加舍得给孙辈“下本钱”。

第四,可能是下意识的争权表现。孩子常常表现得和爸爸妈妈更亲近,而老人也很渴望这种被关注被依赖的感觉。如果婆媳之间再有不和,老人会更加希望把孙子“拉拢”到自己身边。此外,老人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在养育孩子方面的话语权,并巩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也有可能是情不自禁的“收买”孩子能亲近自己。

不管老人是出于哪一种心理和需要,我们首先应该相信,老人这么做,出发点一定不是恶意的,并且也应该去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现在再看看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哪些是家长需要知道的:

第一,当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时,他们对物质的敏感度和需求度自然就会降低。实际上,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成人想象那样高,与简单的物质满足相比,除了保证必要的生长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会让孩子的愉悦感更加持久和深刻。所以,做父母的,应当多用心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到这样的愉悦。

比如,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能够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就不需要看动画片;若晚饭后父母能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做烘焙,孩子也不一定非吃冰激凌不可;若父母能够带孩子出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孩子可能就已经忘掉了糖果的诱惑。所以,孩子总惦记着吃,一定是其精神上没有满足,才不得不通过食欲和物质欲望来弥补。

第二,对孩子人格和品行影响最大的,永远是孩子的父母。只要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不管家里是不是有老人,孩子总是会天然的选择父母是他最亲近的抚养人。动物的天性让孩子最重视父母,也最依赖父母。所以,尽管祖辈在孩子立界线的过程中,会有负作用,但如果家长做的好,有良好的亲情联结、有纽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定会大于祖辈的影响。

当然,那些生完孩子就把孩子送回外地祖辈家,或把孩子丢给阿姨和祖辈照看而自己不闻不问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定不如祖辈和阿姨。对这些孩子而言,甚至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想让其听从父母的话,很难。换句话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良好亲情联结,孩子就会有太多的偏差,因为他们也需要精神补偿。

第三,家庭中和谐相处最重要,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心里最坚实的依靠。孩子父母与祖辈之间有了矛盾,或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有分歧,都是可以积极解决,但要避免正面冲突,尤其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和责备老人。孩子对家庭中的矛盾极其敏感,任何关系,不管是妈妈和奶奶、爸爸和妈妈之间的责备、争执、谩骂,都会引发孩子安全感的问题。

所以,当祖辈和孩子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差异时,要先以沟通为主。父母可以严肃、明确的向祖辈指出,过分纵容孩子的后果,会让孩子健康受到影响,同时会让孩子无视界线,还等于是怂恿孩子钻空子。而孩子的行为不仅不代表“聪明”,还会造成孩子的品行问题,以后孩子越大就越难管教。

在和老人沟通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切记“温和而坚持”,并在尊重老人的基础上,给他们充分保留面子。比如,如果能够和老人举出身边的例子,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不管怎么说,祖辈也会为孙辈好,如果老人通情达理,愿意支持和配合孩子父母的管教方法,并真的能够做到,那真是最好的结果。

不能否认的是,许多老人会当面同意,但背后依然“偷偷摸摸”的偶尔“违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需要家长进一步沟通。但至少和从前比起来,老人也“收敛”了许多,至少负作用要小了。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老人还是我行我素的背着父母继续溺爱和纵容孩子,父母可能迫不得已要用更技巧的办法了。

比方说,明确的告诉孩子,爸妈不喜欢这样,虽然爷爷奶奶也是好心,但你自己需要控制自己。同时,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不主动向爷爷奶奶要糖,或者老人给了糖也不吃的话,那么爸爸妈妈会增加讲故事、做游戏、野外游玩、观看演出的机会等等。总之,就是用一些老人没法替代父母给予孩子的东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毕竟,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是有限的,物质所带来的快感也是暂时的。而父母所给予的,却会给孩子带来更深刻的快乐感受。这样一来,老人即使想纵容,孩子也不再买账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算偶尔孩子嘴馋或想要点“管制物资”,只要不是经常性的行为,也就随老人吧,适当的对老人“让步”,会让老人高兴很多天的。

另外,假设老人真的比较固执,仍然不认同也不听从孩子父母的意见,家庭矛盾反而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就看看能否和老人分开居住。这样可以保证家庭中的管教得以贯彻,同时,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深化的可能。只不过,对老人一定要尽到儿女的职责,这对你的孩子,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