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时代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依山而建。

以往,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至多只设置一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突破了近500年的殖民铁律,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

中大的出现,突出了英属香港既有权力体制中“华洋有别”的矛盾,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

对此,现任校长沈祖尧揭示“香港中文大学是带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而创校的”:“它希望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所以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大学,人文跟科技兼有。”

5. 传统与校风
大学竞争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港大)是香港仅有的综合大学,也是最具大学竞争关系的大学。
由于学运蜂起,中大也被比喻为“在野党”、“香港的早稻田大学”。
中大的强项在于学术性(学术排名中国第一)与民族性港大则以政治地位(为殖民地文官培训所),建校百年驰名(也见818事件)。
中大根植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华民族的动机目的港大揭示的“为中国而立”则为对华文化殖民。

教学语言

中大是港英政府为成立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虽然中大声称“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但现时大部分学系皆只提供英语为主的核心科目,部份院系更只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6. 三大书院源流
大师钱穆,曾构想全球广设“中文大学”传播中国文化的远景
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

由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闻人唐君毅、张丕介等人创立,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霍韬晦等著名学者曾来校讲学。
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
新亚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以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新亚校址曾多次搬迁,1963年加盟中文大学之后,才在现址落户安家。
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中国人”的雅号。

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
由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香港教会团体等合作创立。
主要目的是并合中国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于中国大陆的13所基督教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专上学院。
崇基的马料水的校址,也是中文大学沙田校园的最初基础。
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美国人”的雅号。

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

是战后早期少数可供“中文中学”毕业生升学的学校。
开设课程以社会科学、工商管理为大宗,致力满足香港社会、工商业界的需要。
教育方针与专门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学,洽成互补,以致数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为联合出身。
书院前身均为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英国人”的雅号。

点击链接: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