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灾中小儿如何自救求生?

  水灾是困扰人类的一大恶魔,1991年发生于我国华东地区的特大水灾,使近1亿人泡在洪水中,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至今,当地人民仍“谈洪色变”。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流、沿海地带以及低洼地带。如果住在这些地方,遇到风暴或暴雨,必须格外小心,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许多地区有水灾报警系统,遇到危险,应该迅速报警,警方就会采取行动。遭洪水侵袭时,应按以下方法自救。

  如果你是南方的小朋友,或者是生长在江边、海边的孩子,那么洪水可能对于你们并不陌生。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发生或大或小的水灾。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河谷、沿海地区及低洼地带。暴雨时节,这些地方的人们就必须格外小心,以防洪水泛滥。那么,听到水灾的警报或遇到水灾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水灾时儿童应该如何自救求生?

  1、听从家长或学校的组织与安排,进行必要的防洪准备,或是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坝上或是当地地势较高的地区。

  2、来不及撤退者,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房屋不够坚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树避难。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发生由洪灾引发灾难时如何急救?

  洪水无情 防灾有道 暴雨来临时,又往往夹着雷击、龙卷风等,因此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塌方伤、溺水、雷击伤、触电、毒蛇咬伤、毒虫咬蜇伤、外伤等。 5~10月是洪涝灾害好发季节。由于暴雨、山洪,在短期内造成水位迅速上涨,建筑物被淹,房屋倒塌。暴雨来临时,又往往夹着雷击、龙卷风等,因此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塌方伤、溺水、雷击伤、触电、毒蛇咬伤、毒虫咬蜇伤、外伤等。 

  洪灾过后的防疫工作

  如何应对洪水带来传染病的暴发 洪水带来的次生灾害,包括环境污染、水源污染、食品污染、病菌滋生等,极易引起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并影响人民的安危和健康。 

  二、洪涝水灾的预兆与预防

  天灾不可挡但是可以危险可以防,了解水灾预兆对于人们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发生水灾的预兆。

  1、强台风的到来

  2、游或本地连降大雨

  3、高山融雪及冰凌

  第二,发生矿井水灾(突水)的预兆。 

  1、本来是干燥光亮的煤,变得发暗潮湿,无光泽,空气变冷。

  2、出现雾气。井下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湿度较大,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空气骤然变冷,水蒸气变成雾气。

  3、煤岩壁挂汗。

  4、挂红。煤壁浸出的水发涩,有H2S臭味,附着在裂隙表面有暗红色氧化铁水锈。

  5、煤层发出嘶嘶水叫。

  6、地板鼓起,有时出现压力射流,水有甜味。

  7、顶板来压,产生裂缝,出现淋水。

  第三,水灾的预防

  三、洪涝灾害致命的五大危害

  洪水过后,多发疾病病因来源于宿主和环境两个方面,而环境却是人类生存其中各种因素的总和。洪涝灾害作为病因既破坏了环境,同时又直接损害宿主使灾民的生命安全和疾病的流行处于危险因素之中。因此,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

  洪涝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涝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灾度及抗灾水平引起的死亡或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社会因素对灾害引起的伤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旧中国水灾历史中每次洪涝灾害都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

  1938年黄河决真正曾使1250万人受灾,使89万人丧生。

  (二)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三)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四)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五)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四、洪涝过后如何做好儿童心理重建

  孩子们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孩子们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儿童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模式,可引导孩子们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

  “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模式的四个步骤

  与孩子们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1、集中注意力在孩子们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们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2、专注在孩子们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孩子们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

  3、依孩子们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孩子们的肩膀)。

  4、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5、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6、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

  7、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8、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

  9、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

  10、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

  对于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辅导:

  对学前阶段的孩子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对学龄阶段的孩子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1、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3、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4、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

  5、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画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