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下“时间观念”的概念,按照三分法来分,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与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在此略过。而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是主观的。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非总是重合,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笑话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在孩子身上,不也是如此吗?如果让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冲突,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回忆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二者的冲突是那样的激烈——上课时,时间像个蜗牛;走神时,时光却如闪电。回过神来,总是懊悔不已。那时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恼,却解释不了这个矛盾。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理时间像个自由散漫的孩子,跟着感觉走,在喜欢、高兴、愉悦的时刻,它过得飞快;在排斥、沮丧和烦恼的时刻,却漫长得要死。

如此说来,我们所谓的培养时间观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对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感觉。关于怎样培养,我来说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吧。

首先,改变心理时间。

通常,人们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心理时间过得最快,内心感觉也最愉悦。人物传记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许多天才人物,像玩儿一样,就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除了天赋、勤奋等因素,还因为这些人很好地驾驭了心理时间,这再次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也一样,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在流逝。所以,改变心理时间,最根本的立足点,还是培养兴趣。相反,如果想拉长心理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坏孩子的兴趣,制造厌恶的感觉。在做作业的问题上,尤其如此。遇到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现作业的乐趣,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说教、责备、打骂、恐吓这些手段,短期内会有些许的效果,但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时间,只会越催越慢。

其次,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我们不那么热爱的时候,就需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我开始认真探索这个问题,是在考研的时候,我在书中也描述过。当时离考试还有100天,需要看的书,摞在一起有一尺高。在极度焦虑中,我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好每一分钟。我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时间,并且记下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学》,共27页”,一天下来,所有的时间安排都一目了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真正对自己的时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我监测出,最开始看一页书需要3分钟,后来只需要一分钟多一点,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赛跑。这个方法,成就了我人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次跨越。现在,我依然每天记录自己做事的起始时间和工作内容。如果哪天不记,就会效率低下,稀里糊涂地过了一天,根本不知道时间浪费到哪里去了。

我也常常建议家长用这个方法,悄无声息地帮孩子记录。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会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示孩子早点开始做,为难题多留出一些时间,而且,关于提前多长时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另外,还可以监测孩子的单项效率,比如通常写一页字需要多少时间,最快是多长时间。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慢慢过渡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分析,这样,便可慢慢养成高效的习惯。当然,我们希望用这个方法鼓励孩子,而不是苛责孩子,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千万不要把这个记录,当做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他们会恨俺滴^_^)

第三,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欢一鼓作气,比如,连续两三个小时做作业,中间不休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专注,一口气做完,心里也会有成就感。不过,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来看,我不赞同这样的方法。

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的时候,效率很高,渐渐的,就有了疲惫的感觉,只是强迫自己打起精神,这种硬撑着的状态,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也会人为拉长心理时间。考研的时候,我始终保持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的节奏,这样频繁地休息,似乎很麻烦,不过,效率非常高。因为学习时间短,我可以保持高度专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内心能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对于孩子,我一般建议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始终保持这个节奏,孩子不会有特别疲惫的感觉。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