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8岁“粗心”帅哥经常遗失物件,不是铅笔没有了。就是作业本找不到了。他的父亲为此和孩子“谈”了一次话,孩子“遗撒”现象到是好了许多。可是,某天孩子父亲发现铅笔盒里面,竟然只剩下了一只铅笔!

于是,父亲就问小帅哥是不是又丢铅笔了,小帅哥就说:“爸爸,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活动,我拿铅笔……。”父亲一听就火了,打断小帅哥的话,怒斥道:“什么?你拿铅笔去玩,是不是又忘记拿回来了?我说过多少回,要记得收拾?”

小帅哥听到这,连忙插话说:“不是这样的……。”

“住口!不是什么?你还敢狡辩,三天不打,你就上房揭瓦了吧?”

妈妈看到小帅哥委屈地哭了,连忙介入,但孩子死活什么话都不说了。等孩子睡觉后,这位妈妈收拾孩子的书包,无意发现几只铅笔散落在书包内。当和丈夫说了以后,他“要强”地嘟囔着,埋怨孩子怎么不早说。可是,这个父亲还真没有给孩子辩解和反驳的机会,在家长高声训斥和责备的那种情况下,弱小的孩子又如何能说出来?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可实际上,有不少孩子的不听话,未必是真正的不听话。当孩子出现家长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时,如果家长只凭“眼见为实”的“结果”,就按照惯性思维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就使孩子失去了辩解和反驳的机会。此时,孩子感到很委屈,想说清楚,不是被打断就是着急之下说不出来,只好使用哭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参见《强迫和压制会让孩子不听话》。

当孩子哭了以后,孩子以为可以得到同情和理解,但实际上是更坏了,孩子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因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恰恰反证了家长的“疑猜”,认为孩子“心虚”了。此时,就算孩子勉为其难地说出了真相,但到父母的耳朵中,一句都不相信,反而成为撒谎或圆谎了。于是,家长甚至会使用更为粗暴的举动来制止孩子,使孩子有苦难言。参见《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

如果孩子被委屈,不但不哭而是“恨恨”地看着父母,是不是可以得到解释的机会?可惜,这对开始就没有倾听孩子的家长来说,更加糟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进行的故意反抗!此时,气不打一处来的父母,看着不服管教的孩子,同样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以此保证自己的控制权和管教权。参见《孩子沉默是不合作的反抗?》。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犯错,不管是偶发还是经常性的,父母看到的行为结果,不要以以往的“经验”来推断孩子的行为,也许你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孩子“问题”表象。所以,家长的妄加评论或斥责,在让孩子感到自尊受到了侵犯的同时,由于双方力量不处在一个级别上面,孩子只能独自承受着由此所产生的委屈与痛苦,以后什么话都不和家长说了。参见《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有男子气》。

至于最好的做法,是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第一位的。未来孩子能否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而想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位的就是要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有诉说的机会,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参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

所以,当家长稍微耐心一点,那怕是刚开始听到很不满的情况,或孩子是错的,也要让孩子说完,这样才能对事情原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话只听半截,很可能会曲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无论结果好坏的事情经过,家长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还要赞许孩子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参见《案例分析:教育孩子要“疑罪从无”》。

假设父母评价孩子所作所为时,孩子能有辩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要知道,辩解不是狡辩或强词夺理,而是对受到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申辩解释。会辩解的孩子,能把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说明他们敢于面对强权,勇于行使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会辩解的孩子,未来很难社会化,后果不堪设想。参见《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发散性思维》。

同时,假设父母评价孩子所作所为时,孩子能有反驳,这是最好的事情。反驳也不是狡辩或强词夺理,是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这也说明孩子逻辑思维清晰,能利用家长的错误或漏洞进行反击。家长遇到这样情况,千万不能“恼羞成怒”而强行压制孩子,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效仿。所以,怪孩子不听话,往往是家长自己做的不好。参见《父亲的父权和父亲的权威》。

反过来,如果家长经常不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权利,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权利。这种粗暴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种压抑感,其负面情绪被埋藏而得不到释放。等到了青春期时,什么话都不会和父母说,并会采取一些极端方式,诸如故意“挑衅”或自残等方式,来和父母做对抗。同时,孩子也会把这种人际交往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参见《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使孩子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进行解释与申辩的权利。毕竟孩子还是孩子,他们有其特别的想法与思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间的方式去对待。只有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才能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家长既要倾听孩子述说原委,更要倾听孩子的辩解和反驳。参见《父母要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