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很多孩子的口语问题。有位英语老师说,她接触过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说话的时候,头两句还可以,你能感到那个句型他很熟悉,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往下说,孩子就要磕巴,从这个磕巴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说法,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大人一样吗?有的时候,我想说一句话,不知道英文怎么说,也知道翻译过去会很别扭。这个时候,我就问安妮,我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怎么说好。百分之百,她的说法和我翻译过来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会想要翻译过来?不是我想翻译,是因为我脑子里的储备不够用,我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英文场景。如果不翻译,我就说不出来。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真正的原因。所谓的思维,需要对应的就是场景。当你对一种场景下的表达熟悉的时候,你脑子里有的是现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译。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脑子中都是孤立的单词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单词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译出来的中式英语。

有人说,我不在国外,怎么能有场景呢?就像我刚才举的小宝的例子。如果在国外,自然而真实的场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国外,一样可以弥补。

弥补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动画片。动画片中有很多口语表达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脱口而出。当然,场景是需要积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几部动画片去训练口语,与过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这种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范围更宽一些罢了。

另一种弥补的办法是看有大量场景的英文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说,国外的儿童英文读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么、玩什么、生日 party、掉牙、学校生活、幼儿园活动、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国外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都有体现。

也许,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表达还会觉得陌生,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通行的表达方式,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很自然地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必进行什么翻译了。

前几天,俱乐部的一位妈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她女儿现在可以和国外亲戚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过的英文故事书。虽然她女儿的表达还谈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对方知道她在说什么,而且她们说的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交流的结果,就是两个孩子越聊越有兴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双方都觉得很有趣。

过去,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没有人注意过需要给语言提供一个情境对应的机会。所以,那时的英语学习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对应。如果我们想想母语的学习,大家在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帮助的情况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实物和声音的对应?拿着一个苹果或者是苹果的卡片,告诉孩子这是苹果。所以当我们教孩子英语的时候,一样没必要非得把汉语意思告诉他。让孩子大脑中的英语和汉语自成体系,自己去寻找自己对应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要比看动画片更广泛、更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