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背单词和句型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在陆地上做模拟动作,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的道理一样。单词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学会运用。背下来100个句型不如通过动画片和阅读积累100个情境管用。

2008年,亲戚家的孩子成功申请了去加拿大小学留学一年。暑假时,我带这个孩子从北京飞往温哥华。在首都机场,孩子的爸爸指着出港厅的大字 Departure 对孩子说:“你看,这就是Departure,离港的意思,背下来。”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单词,背一个少一个。”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背单词情结!应该说,有这种情结的中国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英语国家的小孩儿词汇量很大,其实据我观察,他们的词汇量和我们中国人学过的单词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国外孩子的语言中,非常多的词是我们知道中文意思但却不知道用法的词,比如 take,get,come,go 等等。重要的不是这些词,而是这些词的搭配及其在不同情境中活的用法。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没学过的。

目前从安妮和宝爸的词汇量来看,咱中国人知道的那些大词安妮很多都不知道。安妮知道的小词宝爸很多知道,但是用法上绝对想不到,更不会用。

还有一些词,就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的一些动物、植物、蔬菜等等的名字,还有一些象声词。记得很多人,包括学英语专业的人,都说,刚到美国一进超市就傻了,发现太多东西的名字从来没见过。而我从一开始给安妮借书时就发现,牛、马、羊、兔子这些词,表示它们幼仔的单词我几乎都不知道。

除了单词,咱中国人最热衷的就是句型了。单词要装进句型里才能用,所以我们各种教材几乎都是在教句型。因此,我们使用英语的模式也很清楚:想说一句话之前,先想用什么句型,然后想相应的单词,装进去,主谓宾齐全,好了,安心了。老外给咱这个模式起了个名字,叫“语法英语”。那意思是,你说的都符合语法,但是我们不这么说。

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有一天,我要给小宝的餐盒上面写名字,正在找笔。结果小宝看了一眼餐盒,说了句:Already named. 当时他刚上幼儿园两个多月,在此之前我们在家里基本不讲英文。这句话,一定是在幼儿园某个同样的场合下,老师说了这样的话,而老师是不可能翻译成中文让他明白的。而如果我问他 named 是什么意思,他百分之百也是不知道的。

后来我从这句话,想到他从幼儿园回来复述的一些话。我发现,几乎找不到我们过去学的语法的痕迹,而且大多数就是两三个词,根本不具备句型的完整性,主谓宾很多部分都是省略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一直以来的英语学习模式仅仅是课堂模式。课堂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单词和句型没有被放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都是编造的模拟场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重新造句成了必然,而这个被造出来的句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了。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模式下出来的英语先不说老外听得懂听不懂,单就反应的时间上就来不及。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在中国没有英语环境,所以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回国后,小宝一直在听原版英文儿歌和看原版书。曾经让四岁的安妮着迷的那套 Kidsongs, 小宝到了四岁的时候也开始着迷,前些天一直反反复复地看。平时小宝和我不讲英语。有一天,我们出去玩,小宝忽然冲着我喊:Wait for me! 我很奇怪,问他怎么想起来这句了?他说,Kidsongs 里面谁谁说的。后来,他自己骑扭扭车,上坡之后要再来一次,又说了一句:One more time. 这次他自己主动和我说,也是 Kidsongs 里面在什么什么情境下有这句话。同样的情形在读托马斯分级读物时更多。那段时间,他嘴里经常蹦台词,拿着几个火车头就开始演绎故事。到外面滑滑梯,就把托马斯从山坡上冲下来时说的话说出来了。

以上情形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体现。看过原版动画片和原版儿童书的妈妈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们具备很多活的场景和活的表达,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和过去听过看过的类似情境时,脑子里对应的就是那句完整的英文表达。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想单词,也不用想句型,更不用想中文,很自然地就输出了。

而反思我们背单词的方式,看似词汇量很大,但是因为背的都是中文意思,而没有具体的场景,词汇量即使增加了,也根本不会用。我们所记的单词、句型都是孤立的,是没有意义的死单词和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