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

(2)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

(6)大部分为年轻人;

(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

(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

(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

(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

(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

(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

(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

(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1)原始阶段:高高低;

(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

(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3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

(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

(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

(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

(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