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诗人莉兹•尼文       犯罪小说家凯瑟琳•桑普森


咖啡馆里的国际视野

大大小小的书市、文学节,在英国一年到头都不难碰见。这些作家与读者的节日,也常引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参与。中国最早小成规模的“国际文学节”,都在港台,而几年前,上海的有心人将香港文学节的若干国际级作家顺势也“请”到了沪上,那就是国内首次真正意义上读者与作家无障碍沟通的“国际文学节”。“国际”之名,落脚处却是外滩万国建筑群里的一个餐吧。但这个小天地,并无碍连续三年请来英国布克小说奖的“新科状元”到访。

无独有偶,北京有个小餐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个咖啡馆+书店,延续了上海先行者的经验,这两年也开办了内容、结构都很相似的“国际文学节”。北京的这个“书虫文学节”(Bookworm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书虫”就是咖啡馆+书店的名字),如果对坐落于三里屯南路的“书虫”有所了解的话,实际上就是从每周、每月邀约各国作家、学者、记者等临店做演讲,或与到场读者、观众零距离交流而发展起来的。“书虫”主人、英国人亚历克斯•皮尔森(Alex Pearson),多年前创办该京城首个英语图书馆初期,每次回英国都自行搬回几箱书来。从当年不沾边文学圈,到今年的文学节,多位响当当的欧、美、澳洲作家欣然落座小“书虫”,也是值得爱书人心头宽慰的。

回忆录能手布莱克•莫里森(Blake Morrison)

作家多有媒体背景

在来访的英国嘉宾中,包括了较为醒目的回忆录与传记名作家布莱克•莫里森(Blake Morrison),犯罪小说家凯瑟琳•桑普森(Catherine Sampson),苏格兰诗人、作家莉兹•尼文(Liz Niven)。既然名为“国际文学节”,除了来者文化背景多元,当然包含了“交流”一层意思。犯罪小说家凯瑟琳•桑普森,去年文学节被主办方安排与常居美国的华裔犯罪小说家裘小龙对话,讲作家眼中的“犯罪与社会”。今年她会与“书虫”主人及现场读者做问答。在转写小说以前,凯瑟琳曾是记者,主要给BBC和伦敦《时报》写报道,而现居北京的她,与丈夫、《经济学家》通讯员詹姆斯•迈尔斯不时给英国媒体发回第一手报道。

布莱克•莫里森写过一本畅销回忆录:《崎岖父子情》(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曾被改编

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同时,布莱克也是媒体工作者,曾在《时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工作。作为“回忆录”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家,布莱克在文学节上算是独一无二,因而他会主持一个写作回忆录的工作坊。诗人莉兹•尼文,也会主持一个类似的诗歌写作交流会。莉兹迄今已发表5卷诗集,诗歌入选过《100首苏格兰人最喜爱的情诗》等合集。此外,莉兹也参与文学教育的工作,比如担任苏格兰文学研究学会出的刊物《苏格兰新写作》(New Writing Scotland)的副主编,因此这次她北京的角色,多少也跟引导文学爱好者有关。

 

 

 

该文章来源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