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宗旨是什么?崔永华医生给了我们答案:“孩子应该先成人后成材。”成人是指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在社会上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不依靠父母能够独立的生存,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对此,崔医生为我们举出了四个案例,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现象加以说明。

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做得更出色。“别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的口头禅,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智力投资,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请多个家教。这样做的初衷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恐惧、学校恐惧。

另外,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真正地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点,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现在所有的兴趣班,不是培养智力,即是培养体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无人关注。

鼓励教育要适当

现在主张“赏识教育”或者说是“鼓励教育”,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这是一种好的理念,但并不是对所有“好”行为都适用。“鼓励教育”的理念是要能看到孩子真正的优点,并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而不是为了让孩子顺应父母的期望而去赞扬。

在鼓励好行为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坏习惯的发生。如果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缺点,一定要注意节制,及时阻止这种行为。27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等坏习惯养成再改就难了。

学会退到幕后

崔医生曾去澳大利亚交流学习,他发现那里的孩子从能拿动刀叉开始,父母便鼓励孩子独自吃饭了。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把饭洒得满身、满桌,一碗饭吃进去不到半碗。但即使孩子吃不饱,父母也不再给添饭。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独立就餐的习惯非常好,对其以后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相比之下,得到过多关注与呵护的中国孩子,反而产生了严重逆反、交际困难、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只有一种爱,最终的目的是分离,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崔医生感慨道,所以父母育儿要学会退到幕后,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

放手不是简单粗暴

有些家长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迷信陈旧的育儿观念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材,要让孩子怕自己,不然不好管教。有句古话说得很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刚”应该体现在内涵中,人的强是内心的刚强,而不是外表的强硬。粗暴强硬地对待孩子,只会令孩子惧怕,对父母、对他人都没有爱和尊重。这也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一种最为明显的表现。

专家访谈Q&A:   

Q:对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理解?

A: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讲,是父母的不合理的爱伤害了孩子。更深层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懂孩子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理解与尊重;第二,没有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育儿理念,不懂怎样以更合理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Q:如何区别正确的爱和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A:如果爱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一直朝着正常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这便是合理的爱;如果你给孩子的爱,违背或阻碍了孩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了。

Q:以爱的名义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应如何去处理?

A:爱的实施者是父母,根源在父母。作为父母首先应思索自己错误的根源,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理念,重新以一种新的态度,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在婴儿阶段,要更关注他的情商,关注孩子是不是一个独立而且能和周围社会发生良好关系的孩子,而不是去关注他会背多少唐诗,认多少汉字。

Q:母亲应该如何正确爱孩子?

A:首先,责任是爱心的前提,妈妈要承担起对孩子教育和爱的责任;其次,学会去读懂孩子,要知道怎样去爱;最后,把教育孩子的宗旨放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Q:给读者(其他妈妈)的建议?

A:我有四句话送给天下父母: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付出比获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