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听让我安静。

Benjamin Franklin编制的自我修炼表中其实在这方面,精听和美妙的音乐一样有效,只不过后者也许会唤起你的回忆、激发你的斗志、抚平你的伤口、陶醉你的心扉,列了13项美德,有一项关于tranquility,be not disturbed at trifles, or accidents common or unavoidable. 不敢妄言美德,但就tranquility本身而言,精听不失为一种途径。

大概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视、聊天,一边精听的。所以精听首先带来的是“强制安静”。人是奇怪的动物,一旦安静下来了,哪怕起初是强制的,也会进入自然安静的状态,然后一会儿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你伸个懒腰,按摩脸部解解乏,看着自己听写下来的文字,至少可以告诉自己,过去这几个小时,“我听的很认真,我的耳朵一直在有效接受着英语声音信号,我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也能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而前者带你进入一个也许很陌生而你又很期待的外语世界。

精听给了我更多机会欣赏精彩,享受语言。

我一直认为,以精听方式习得新的知识点、语言点,效率远不如阅读高,所以不能把精听提到太高的位置。但精听方式学习新知识,包括新词汇,遗忘率极低,符合“多元智能”的理论。比如最近英国和伊朗之间的纠纷,英文中习惯用国家首都指代该国政府,例如Tehran says that…,德黑兰一词,我就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是在精听中第一次遇到这个词,且当时怎么听都好像是“Iran前面没有读干净”,狐疑了很长时间。实在没办法,去看script,恍然大悟,“我怎么没想到呢”。就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又欣喜又懊悔”的感觉,最长听力水平。

大学期间,晚上习惯听BBC,其中有档节目教你新单词。记得当时听到一个词,Nimby,是not in my backyard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对在本地建类似监狱、发电站等设施表示反对。当时的播音员用纯正的口音报出not in my backyard,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居然听懂了”的感觉无比美妙,部分是类似探险般的惊喜,部分也是为自己感到自豪,“我在听懂另一门语言,接下来要说什么我不知道,太多的未知,但我可能会听懂!”

精听逼着我把事情做到底,学着坚持。

初学者开始精听,往往会非常打击信心,因为有些词你怎么听都听不清楚,而且心里还不确定“这是不是个生词”甚至“这是不是一个词”。如果不采取精听、逐字写的形式,恐怕早就let it go,不会纠缠。但精听不同。看着纸上剩下的空白或问好,“心里不爽”,总想着,“也许再听一遍,答案就冒出来了”。

完美主义者做精听最为痛苦,因为不能忍受任何一处遗漏。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精听上,而这就足以保证听力的进步乃至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了。

精听中经常遇到生僻的人名、地名以及其它阅读中往往忽略的细节,这个时候不仅考验英语基本功,也需要灵活变通,善用各种参考书和网络资源。两三年前很多新闻关于伊拉克战争,其中有关一座城市Najaf,然后听到一个词,发音有点象sanitary,可明显不通。去查了Najaf的背景资料才恍然大悟,这里不是sanitary,而是cemetery,公墓,Najaf之所以被称为圣城,正是因为阿里清真寺保存着第四代哈里发阿里的陵墓,之后有大量公墓建于此地。后来听到中东的一些名城,也都会尝试去了解其历史背景,让原本陌生的发音听起来更加亲近。

抱着精听的态度,我也经常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学生朋友,很多事情也许只需要再尝试一次,再坚持一下,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精听教我说好英语,最耐心的、口音最好的、免费的外教。

我的口语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磁带和mp3学的,精听之后的概要、复述、跟读、影子练习等,让我有了一个最好的外教。他权威,是BBC首席播音员;他耐心,只要你需要,可以教你100遍;最重要的是,还不用交费。

当时跟读是“盲目、盲从”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说,我就跟着说”,也没有什么发音规则、舌头位置等理论支撑。后来我开始系统了解发音中的连读、完全爆破、不完全爆破、失音等现象,总的感觉就是“嗯这个听到过,那个学过”,感觉有点象乡间老农种了几十年田之后再参加农机站举办的科学肥田讲座,属于“经验在先,总结在后”,肯定多走了很多弯路,但可以回味的也比别人多。

我现在在电视上看到BBC的几位播音员,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听力、口语老师”,分外亲切。如果有机会,我要当面向他们表示感谢。

精听教会我没有完美,学着坦然。

前面说,精听让我学着坚持。可生活的真相是,有时候过于执著会很累。精听也是如此。有时候一个词听不出来,浑身痒痒,满屋子转悠,做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妨碍到了其它事情。这个时候不妨告诉自己,精听需要灵感,呵呵。先把它放下,搁置一边。不是放弃,是搁置。这就是说,偶尔一句话中的某个词听不出来,先放着,allow ambiguity,也许到后面几句马上就明白了。这和中学时做数学难题,一时想不出解决方法,就先去做点别的事情,也许回头看,某条辅助线一加,答案自己就跳出来了。

几年前在听写某段BBC关于巴西经济的报道时,有这么一句话,The Brazilian economy was …in debt. 中间那个词听着好像mild,但上下文告诉我这里应该表示“负债累累”,而不是mild的意思。听了十几遍,实在没有线索,只能先放下。几个月后自己读英文文章,看到一篇回顾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文章,but the government got mired in the alarming amount of…,眼前顿时一亮,不就是这个mired吗?本来表示泥潭,沼泽,引申为“深陷于…之中”。当时那个兴奋,真的想大喊一声,yes, I made it.

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会慢慢学会心里装得下事情,学会坦然,释然。

精听让我学会尊重差异,学着宽容。

任何语言的初学者都可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听到这门语言的某些发音,觉得特别可笑,好玩,滑稽。精听的过程,特别是模仿跟读的过程,让我在音节方面去了解为什么这样发音。比如连读,其实就是为了读的快,效率高,节省自己和别人的时间,而听不懂的人还取笑,就非常不明智了。

为了体验“听一种陌生语言的感觉”,证明“口译的价值”,自己和曾经的高口班学生一起听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俄语演讲。当然什么都听不懂。但却不会再嬉笑,耳边流淌过的音节,哪怕无法抓住它的意思,好像也变得不再那么令人生畏。

我喜欢精听,因为后来的交传、同传工作中,精听磨下的功夫,一次次帮我渡过难关。有一次老外在即席问答中,犹豫了一下,看了我一眼,说,Roy, you know the expression “the 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 当我点头微笑时,能感受到他松了口气,非常高兴地继续说了下去。能自如地用那个词组,让他觉得表达力强了很多。而这个词组,我正是在精听中写过查过的,不会忘记。我很难想像没有当时攒下的功夫,自己会狼狈到什么程度。我感恩。

因为精听,我有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喜欢精听,并因为精听多少尝到了甜头。有时候学生会非常友善但得意地指出我没有听出来什么地方,某个地名,某个动词,某个连读带来的误听。我也高兴。

还有学生向我补充精听的另一大作用,很容易犯困,治疗失眠。如果真的是这样,倒也不失为一大功效。

我喜欢精听,也因为精听陪伴我度过很多一个人的时间,我珍惜这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