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美国好大学,就会听到“常春藤盟校”这个词。八所常春藤盟校都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创设的,每所院校的入学标准非常严格。这些学校之间的学术与运动竞争性纪录始于19世纪末。为什么叫常春藤昵?根据一种掌故,“常春藤联盟”的原名应追溯到1937年,一位纽约的记者创造了这个名词,因美国最古老及最精英的学校建筑物均被常春藤覆盖住。另外一个传说,较早有称之为“四联盟”(Four League)的运动协会,成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四联盟”(Four League)被写为罗马数字的“四联盟”(IV League)。读英文字母时,“IV” 有着和"Ivy"同样的发音。不论何种理论是正确的,到1954年时,“常春藤联盟”一词正式形成并被沿用。

很多美国学院与大学属于一些特别联盟,这些联盟形成了大学间的体育赛区,如斯坦福属于“太平洋十强”(Pac10),西北属于“大十联盟”(The Big Ten)。同一联盟,学校的名气和学术水平可以差得很远,体育水平倒是很接近。

本科的好大学是什么?本科教育不是专才教育。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本科学的那点专业课实在有限,再说啦,有多少人还在干本科的“专业”?本科培养通才。

要上好的大学本科,当然要去私校。为什么呢?虽然美国公校的研究生院非常好,如加大伯克利、密西根、北卡等,但是,还是私校的本科名声大,教育好,学生质量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对美国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排名,最好的公校加大伯克利的SAT录取分排在六十名以外,(我没有小看公校的研究生院,事实上公校的研究生院跟私校一样好)。

排名有许多指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判断本科的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录取率、平均每门课的学生人数、毕业率。录取率越低,每班学生人数越少,毕业率越高,学校就越好。

公校一堂本科课上百人听,有时基础课是几百人听,多是助教讲课。一流私校是教授上本科课,大多数课堂一般在20人以下,许多课就是几个学生。私校加州理工是一个老师平均四个学生,本科生可以随时拜见教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并被邀请到教授家做客。

哈佛、加州理工的本科生比研究生要少。而公校则相反。所以,私校的本科生享受的是相当于公校研究生的待遇。

由于公校要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招生时要考虑地理平衡,所以学生质量参差不齐,SAT成绩差别很大。例如公校加大伯克利录取的SAT是1170到1440,成绩差别很大。而私校加州理工是1460~1580,学生质量整齐。

当然,这是从教育质量来讲。从教育成本来讲,公校对本州学生就便宜。公校学杂费就四到五千元一年,私校可以是三万一年。购房、子女大学教育、退休投资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最大开销。现在送一个孩子进哈佛,一年各种费用4万以上,相当于每年报废一辆奔驰新车。进公校华大的开支每年是一万五左右,报废一辆桑塔那。

于是,中产阶级家庭流行一种做法,就是让孩子去便宜的公校读本科,读研究生时才去最好的大学。因为研究生一般都有资助。这样的话,四辆桑塔那就开到博士学位。对此策略我不敢苟同。最明显的理由是上面说的,私校是教授上课,班小,教育质量高。此外,本科生的可塑性大,群体对本科生的志向影响相当大,如果有机会和一群出类拔萃的同学生活四年,结果会非常不同。美国人常讲,Smart people make you smarter(聪明人让你变得更聪明)。

一群高中的状元们在私立名校相遇,首先知道的就是天外有天,学会在不具有优势下生活。遇到更优秀的人是提高智慧和训练谦卑的机会......

乐宁雅思年会注册得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