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将上课讲座搬到网络上早已不算新闻,但最近国内外网络教育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在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实现强强联手,将各自网络课程资源打造为一个统一平台,叫“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英文简称MOOC。和传统网络课程讲座不同,这里所说的网络课程更类似于中国过去的“电大”或“函授”,即听课者必须登记注册,上课教师也会对其学术表现予以评估,然后决定学生是否已然具备了课程所规定的最低资质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开放式网络课程就足以取代传统学校的授课方式呢?非也,具体而言,在以下六个方面,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

首先是教育证书的认证问题。学生完成MOOC类课程后,虽然也有专业认证,但其权威性还远远比不上传统院校颁发的“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那些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是语言问题。目前MOOC网上颁布的课程的授课语言基本为英文,这对广大中国学生的外语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虽然字幕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语言压力,但课程中的互动环节依然需要非英语国家学生具备和外籍教师进行学术沟通的能力。

第三是研究生教育问题。MOOC课程目前主要面向本科教学,铺的都是基础课程,因此其暂时不太可能取代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第四是课程安排的体系性。由于缺乏专家指导,学生在网络上选课往往凭借个人兴趣,而无法兼顾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第五是师生人脉关系的构建。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很可能会缺乏真实世界中的师生关系所具有的“质感”,而很难不流于形式。对于那些需要导师的推荐信才能升读高一级院校深造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利之处。

第六是MOOC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基本上网能力和上网条件的要求。很多人都误以为现在年轻人上网能力都很强,但据笔者的教学体验,不少本科生上网搜寻科学资料的技能依然需要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也就是说,一些在虚拟世界中搜寻知识的本领,恰恰需要线下的师生互动加以培育。

综合以上六点来看,最有可能从这个计划中受益的阶层,可能是城市白领以及大学生中具有出国深造意向的前百分之十的优等生。但也正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出现:MOOC可能会使得在外语和上网技能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拉大和同龄人的学业优势差距,使中国青年一代的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两极分化。由此可能导致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后果,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