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开拍之前就受到了美国评论界的众声反对,反对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国民读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不但已经家喻户晓,且也是评论及分析最多的美国小说。这部不到10万字的中长篇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其包含了太多的隐喻及大量的信息量并不是一般小说所能达到的。正如海明威所说“菲兹杰拉德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缤纷的图案,完全是天生的。”所以,当这样一部情节简单又精致无比的小说被搬上荧幕时,电影就不自觉地沦为了小说的有声读物,而小说中丰富的隐喻、互文,以及对财富及阶级的隐晦审视,在电影中难以表现其万一。在巴兹·鲁曼之前已经有了四个版本的盖茨比,最出名的无疑是由天才般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笔编剧的74版,由是如此74版所呈现的仍是对小说的粗浅表达,这部电影无可避免地沦为对小说的照本宣科。而从巴兹·鲁曼的版本上看起来,本片无非是74版的后现代激情篇。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算把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段对话都拍摄成影像填充进电影中,这部电影仍难以完整表达小说中的思想及主诣。究其原因,菲兹杰拉德在小说中的开头就已经揭示:“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这段话不但是小说的开头,同样也是74版及巴兹·鲁曼版本的开头第一句。接下来菲兹杰拉德借用主人公尼克之口揭示了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同时也为整部小说的批判定下了基调。也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尼克“不去评判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限的希望……基本的道德观念并非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东西。”所以,整部小说的批判是隐晦的,是在表面叙事之下的暗流涌动。跟此部小说同样伟大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不同的是,《麦》的批判是张扬的,而此作的批判是隐晦的。这也是为什么既使有的人读完小说或看完电影,依然不知道盖茨比为何伟大的真正原因。

    所以,此部小说改编的重点不是对小说的情景再现,而是对情节之下所饱含隐喻的深刻发掘,以及盖茨比为何伟大的影像表达。于是当巴兹·鲁曼声言预拍摄此片时,美国人生怕他将此名著拍成“红磨坊”般的“后现代激情篇”,现在看起来美国人民的担心是完全正确的。

    且不说巴兹·鲁曼对原著的思想到底表达了多少,从这个导演过去仅有的几部影片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对名著充满崇拜又意淫过度且极端自我的导演。而此部影片就是对他原有影片风格的强化。他偏执地将爵士时代的浮华享乐演绎成了现代迪吧的群魔乱舞。影片中闹腾的歌舞场面,不断将我从浮华的爵士时代拉回到现如今的电子时代。更好笑的是,他还声称调研过那个时代,那个“游池中的斑马”就是明证。我的老天,他似乎在展示他的调研结果,告诉观众那个时代就已经有充气斑马了,而完全不顾影片的整体氛围。盖茨比的家宴本是上流社会的下流大杂烩,而巴兹·鲁曼却试图告诉观众,盖茨比家就是个马戏团。这还不算完,在盖茨比约尼克在城里吃午饭一节,他居然又自我发挥地将此演绎成了另一场午餐狂欢会。盖茨比约尼克是来谈正紧事的好吧,而且人家好腼腆的好吧,这么闹腾让人家如是好呀,而且这是午饭好吧,离午夜狂欢还早吧。电影演到这里,我已经对接连不断的马戏表演感到厌倦了。如果说巴兹·鲁曼的马戏表演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话,那影片中接连不断的飚车戏我都找不出为导演开脱的理由了。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速度与激情至使我对影片彻底失望,这个导演欲强化并升华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他急不可耐地想告诉观众,这是巴兹·鲁曼的盖茨比,跟菲兹杰拉德没半毛钱关系。

    在影片整体氛围的把握上笔者认为巴兹·鲁曼是失败的,跟《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只是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不过仍值得表扬的是,他在盖茨比的最后一场家宴后安排的一场戏,却基本解决了盖茨比感情转变的大问题,由此我们也稍可窥见盖茨比的伟大。“如果我能回到事情的出发点,我就能发现我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我只有三十二岁,要是我能忘记我曾一度失去黛西的话,我仍然可以成就更辉煌的事业,然而老兄,我的人生,只许一路向上……黛西必须向汤姆摊牌,她从未爱过他。”这段台词经过迪卡普里奥的精彩演绎成为影片最为关键的一幕。为了爱情能够付出一切的盖茨比,其真正的目的不但是要得到黛熙,而是要回到过去。

    盖茨比想要得到的是不被纸醉金迷和势利浮华所污染的黛熙,而他的悲剧正在于生错了时代和爱错了人。而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但说出了盖茨比在那个时代的伟大之处,还隐藏了盖茨比对爱情的深刻转变。对于后者,影片的表述显然是不足的,甚至在74版中亦如此。在小说开头的题记中菲兹杰拉德这样写道:那就戴上金帽吧,假如能够感动她,假如你能为她起舞,那也为她起舞吧,直到她感动地说:“爱人,戴金帽的、跳舞的爱人,我必须拥有你。”这个题记试图为我们描绘为了得到爱情而戴金帽的盖茨比,也就是盖茨比不择手段挣钱继而跻身上流社会的真实目的。如果盖茨比仅止于此还称不上伟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菲茨杰拉德揭示了要点: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菲兹杰拉德夫妇的墓志铭)盖茨比真正想得到的是一个拥有黛熙的纯真时代,这也是对浮华般美国梦的批判。在小说中,题记和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盖茨比伟大的注脚。

    不过盖茨比难道真没看出势利如戴熙这样的女人吗?在影片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不惜代价地爱着一个不值得爱的女人,这样的盖茨比只会让人觉得可怜,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盖茨比的心理转变,也许这是影片的最大失败,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盖茨比泳池被刺一节来略窥一二:我总是想,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电话会响,他也许觉得无所谓。如果我的设想没有错,那么他肯定已经明白他失去了原来那个温暖的世界,已经为怀有一个梦想太久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这里可以看出,盖茨比对这段感情已经释然,对黛熙也完全放下。这才是盖茨比的伟大之处。

    我已经很难相信通过电影可以看到盖茨比的伟大。在那个纸醉金迷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孤独无靠的盖茨比。而盖茨比的伟大用鲁迅的一句话来论述也许更为合适: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