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他是东方卫视的著名主持人,从《东方直播室》到《百里挑一》,他时而严肃,时而幽默。他也是一名新闻人,从记者到评论员,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新闻报道的前沿。《沪江专访》对话骆新,看他如何看待新闻,看待生活。

【本期嘉宾】骆新

东方卫视主持人、新闻评论员

从中学生通讯社起步的“新闻梦”

提起骆新,很多上海的观众第一反应是:“那个《百里挑一》的主持人!”但一些资深的电视迷可能会记得,最初,骆新是以新闻记者和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在银屏上的。即使是今天,做新闻的经历依然为骆新的个人风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果今天我做主持人,大家对我还有一点好印象,其实这些好印象都是来自新闻的基因,因为他觉得这个人很真实,他不做作。”多年的记者工作,令他非常重视“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基于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基于对这件事物描述的简洁、明了。我觉得我今天做主持,这个习惯,都成为我主持风格中的一部分。”

80年代中期,当时的骆新还是个高中生,那是他与新闻的第一次接触。那时刚开始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强,骆新和他的同学们觉得自己年轻有为,应该去关注一些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抱着这样的念头,他加入了《北京青年报》成立的中学生通讯社,没想到不但一报即中,还在通讯社中当了个“官”,成为分社长,带着伙伴们采访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歌星费翔、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京剧艺术表演大师袁世海……由于是中学生,这些大人物们对他们很是亲切,在采访中也不是那么戒备,这些学生记者的采访成果,令很多专业同行都颇感眼红。1986年,骆新成为全国第一个学生通讯组织的社长,这令他很有成就感。虽然升入大学后,他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与新闻专业有着一定距离,但这段通讯社的经历对他职业的最终选择影响颇深。

互联网教育之《论语》新说

骆新有个去年刚经历高考的宝贝女儿,这一代的孩子往往被父辈甚至兄辈所指责。在为女儿高中的同学们进行高考动员后,骆新要为这一代正名:“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信息比我们那时候的要多多了,眼界要宽广多了,他们思考也比我们那时候深入多了。以老年人的眼界看待现在的年轻人,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我认为这句话有点说得不太公允。”在这位爸爸心中,女儿的肯定比什么都重要,但90后的孩子们在这些情感的表达上却比上一代更含蓄,骆新在理解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女儿对我的评价永远是不表露在语言上,我问她,她就会说‘一般吧,就那么回事。’但是我知道这就是80、90后的特征。哪怕她不评论,只要别说你爸太给你丢人就够了,我觉得她说一般就已经是说不错了。”

这是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网络上的生活远比在现实中更加风生水起。他们在网上购物,在网上订餐,在网上聚会,还在网上学习。互联网学习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骆新却说这种学习模式与千年前的圣贤之言不谋而合:“这种学习模式,特别符合《论语》的第一章第一段。”他解释: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我每天都有学习的机会,互联网是开放的,我当然很开心;第二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意思是我希望有更多的超出我视野局限的信息可以导入,有的不仅是距离远,它行业有差距,事业有差距,年龄有差距,但是在互联网中,它没有任何区别,你可以同时在这里完成一个信息的交流过程。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活雷锋”,比如说字幕组,人家图什么?好玩。互联网从一开始,它的义务感就一直存在,这就是符合孔子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人们不知道你在做多么君子的事,人们不知道你在做活雷锋,你做活雷锋你也不留名,但是你却不因此而感到生气,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君子吗?

翻看下一页骆新解读《百里挑一》帅哥美女被“剩”真相>>>